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
4月20日3时55分
我们迎来
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

1 谷雨·三侯
一候 萍始生
“萍”是一种水草,浮于水面、与水相平,故称“萍”。谷雨过后降水量增多浮萍大量生长。古人认为浮萍可以“承阳”,春日渐深,阳气渐升,因此浮萍也逐渐增多,生出一片片翠绿来。
二候 鸣鸠拂其羽
“鸠”指布谷鸟,也叫大杜鹃。谷雨时节,布谷鸟开始鸣叫,它的叫声“布~谷~”与“播谷”谐音,提醒大家,播种的季节到了,不要耽误农时。
三候 戴胜降于桑
戴胜鸟从天而降,落于桑树。戴胜鸟头顶有长毛,又称鸡冠鸟,头上的羽冠长而阔,仿佛一顶绝美的皇冠。此时落于桑树,意味着蚕将出蚁。
2 谷雨·气候特点
降水增多
谷雨前后,降水量逐渐增加,尤其是南方地区,常会出现明显的降雨,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植物生长。
气温回升
随着春季的逐渐深入,气温开始明显回升,温暖的天气促进了植物的发芽和生长。
湿度升高
谷雨前后,空气湿度增加,适宜的湿度使得农田灌溉需求降低,同时也为许多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据江西气象最新预报
预计未来一周

3 饮食 调养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当春之时,食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酸味入肝,酸性收敛,不利于春阳之升发、肝气之疏泄,故不宜食酸收之味。春令时节,肝气当令,主升主动,肝气过旺,克伐脾土,加上谷雨之时,雨水较多,湿气偏重,湿邪为阴邪,易伤阳气,损伤脾胃。
《黄帝内经》太阴阳明论篇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寄治十八日”。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喜燥恶湿,脾运失常,水液代谢失常,则会出现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身困体倦、腹泻、水肿、脚气等症状。故谷雨时节饮食应多食健脾利湿、行气化湿之品,可选择如山药、燕麦、小麦、大枣、芡实、薏仁、扁豆、赤小豆、陈皮、草果、青皮等,忌食生冷肥腻寒冷之物,以免滋脾碍胃、损伤脾阳。
4 起居调养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谷雨时节,阳气渐长,阴气渐消,此期人们也应适应自然界的变化,适当晚睡早起,早起后或步于庭院之中,或行于房间、客厅之内,信步漫行、舒缓形体,顺应春季升发之特点,促进机体内外的气体交换,吐浊纳清,有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使人体精力充沛。同时,谷雨节气,早晚温差较大,气温波动不定,降雨量较多,空气湿度较大,外出时关注气温、及时增减衣物,注意关节部位的保暖,避免在阴凉潮湿的地方久留,防止湿邪侵入人体。
5 情志调养
《黄帝内经》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所受”“肝者……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春季通于肝,主升主动,而中医认为肝为“刚脏”,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不舒,失于所展,则易郁滞,气机郁结,而致“郁闷”,常觉内心郁闷不舒,心情闷闷不乐,情绪低落消沉,无缘无故叹气,甚者胸闷不舒、胁肋胀满。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怒伤肝,悲胜怒……”。若情志不畅,木郁不达,宣泄失宜,内郁化火,扰乱心神,则致焦躁、易怒、口苦、胁肋胀满、失眠、纳呆、腹泻等症状。故应做到心平气和,静心寡欲,迎风顺气,随风送忧,保持愉悦、轻松、乐观的情绪,切莫大喜大悲、情绪波动剧烈。
6 运动调养
谷雨时节,雨水较多,气候湿润,湿邪当旺,阳性主动,动则升阳,阳动则气血随之运行,水湿随之运化,运动后出汗能提高身体新陈代谢,宣散湿气,排除体内之水湿。此外,谷雨为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过后,夏令将临,故此令时节,气温上升,阳气向外透达,气机向外发散,容易出汗伤津,若汗出过度,则会耗气伤阴,损伤正气。故运动时间、频率以适度为宜,运动后以微汗为标准,避免过汗伤津、过汗亡阳。可选择快走、慢跑、放风筝、八段锦、五禽戏等运动,如遇雨水过多,晨练时雾气较重,应当推后延迟,对于痹证(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人群)者尤应注意。同时,如户外赏花、踏青、放风筝等也是不错的选择,能愉悦心情、疏散郁滞、舒缓情绪。
7 穴位调养

来源: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九江发布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江西省九江市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