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里,“舌为心之苗”,舌下络脉的状况堪称全身气血运行的“晴雨表”。近年来“舌下取栓”这一中医疗法渐渐走入大众视野,尤其对淤堵疾病,放血后症状改善明显。临床治疗中风后遗症、头晕、头痛、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有独特的疗效。
下面,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治未病与健康管理中心弭艳红主任医师将通过真实病例与中医理论,带您深入了解舌下取栓。
真实案例:舌下瘀堵的“解栓”见证
病例一:(高血压伴头胀痛)
54岁的王先生,患高血压8年,长期服降压药,却仍被头胀痛、颈僵困扰。初诊时,他舌质暗紫、苔黄腻,舌下青筋呈紫黑色团状瘀堵,中医辨证为 “痰瘀互结”。
经过两次舌下取栓治疗(间隔30天),王先生自述放血后头痛消失,面色紫胀转红润。舌下青筋颜色变为暗红,血压波动幅度也减小了。
病例二:(中风后遗症)
67岁的男性患者,中风后遗症13年,讲话不清楚,走路身体向一侧倾斜。从广西坐飞机来医院寻求舌下取栓治疗。给予舌下取栓治疗后,立即言语由含混不清转清晰,他爱人惊喜发现他走路倾斜减轻。夫妻两个千恩万谢离去!
舌下取栓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舌下取栓是一种中医治疗手法,指使用特殊的针具或者刀片刺破特定穴位放血,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改善某些健康问题,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舌下络脉直通心脑,是十二经脉气血交汇的重要部位。通过刺络放血祛除瘀滞的“坏血”,能快速改善局部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就像疏通河道的淤塞,让全身气血恢复畅通。现代研究也发现,该疗法能调节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过度聚集。
哪些人需要关注舌下取栓?
1、舌象异常者
若舌质暗紫、青紫,舌面有瘀斑,可能是气血瘀滞的表现。
舌下络脉(青筋)增粗、迂曲、颜色紫黑,往往提示体内有严重的瘀血。
舌苔厚腻,黄腻表明体内有湿热,白腻则提示寒湿。
2、疾病预警人群
高血压患者伴有头晕、头痛、颈僵症状,可能存在气血不畅。
冠心病心绞痛、动脉硬化斑块患者,血管状态不佳,舌下取栓或许能改善。
有脑梗、心梗病史或先兆的人群,以及下肢静脉曲张、有血栓倾向的人,都可能从舌下取栓中受益。
3、处于亚健康状态者
长期失眠、健忘、四肢麻木,反映身体气血运行可能出现问题。
面色晦暗、口唇紫绀,是气血瘀滞在外观上的体现。
体检显示血液高凝状态,也需要关注舌下取栓这种调理方法。
舌下取栓疗程如何设计?
**急性期(症状明显):**每周进行1次,连续3-4次,能快速缓解症状。
**巩固期(症状缓解后):**每2周1次,持续2-3个月,进一步巩固疗效。
**维持期(预防复发):**每月1次或按节气调理,维持身体良好状态。
多数患者在首次取栓后1-3天内,就能感觉到头目清爽、肢体轻快,但要让舌下络脉颜色、形态持续改善,需坚持3个月以上的系统治疗。
舌下取栓有哪些注意事项?
1、治疗前必查
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血压及血糖指标都要检查,严重凝血障碍者禁止使用此疗法。
2、治疗后护理
24 小时内不能吃辛辣、海鲜等发物。
治疗部位要保持清洁,不要用力吮吸。
3、禁忌人群
妊娠期、月经期女性不能进行舌下取栓。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也不适合;
急性感染发热期患者同样需避开。
4、治疗共识
必须由具备中医执业的医师操作。
要与降压、抗凝等基础治疗协同进行。
配合舌象动态监测来评估疗效。
专家提醒
弭艳红主任医师提醒:舌下取栓并非“万能神术”,却是中医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特色手段。对于符合适应症的患者,早期干预可有效降低心梗、脑卒中的发生风险。要是您或家人出现文中提到的舌象特征,建议及时咨询专业中医师,让身体远离“瘀堵危机”。
温馨提示:本文所述案例及疗法需在正规医疗机构实施,不可自行操作。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治未病与健康管理中心 弭艳红 邓牡丹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