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如何科学认知体重管理?5年前,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文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第十届科学普及分会主任委员王立祥教授领衔颁布“上防未重、中控欲重、下调已重”为内容体重管理指南。值“减肥热”的今天,如何科学普及体重管理知识与技能,王立祥、伍学焱教授提出科普体重管理“三重”观~减重减“脂肪”、增重增“肌肉”、保重保“体质”的“三重”观。文中结合古今中西医论点阐述之,着实令人耳目焕然一新,必将利于我国体重管理科学研究及普及的进步!

一、减重减"脂肪":消弭过剩之阴

消脂褪却臃肿影**,轻身焕****发婀娜韵**

中医视角:

- 《黄帝内经》早有"膏人、脂人、肉人"的体质分类,指出"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与现代内脏脂肪概念不谋而合

- 金元四大家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强调"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揭示代谢紊乱致肥机制

- 清代《医宗金鉴》提出"消导"法,通过山楂、神曲等药物促进脂肪代谢

西医科学:

- 脂肪组织作为内分泌器官的发现(1994年瘦素发现)颠覆了传统认知

- 2017年研究发现:特定脂肪细胞亚群(如米色脂肪)具有产热功能

- 2020年《Nature》揭示:间歇性断食可激活脂肪自噬(autophagy)

实践智慧:

- 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的"防风通圣散"与现代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在调节食欲方面异曲同工

- 明代《本草纲目》中茯苓、泽泻等利水渗湿药的降脂作用已被现代药理学证实

二、增重增"肌肉":培补后天之本

锻肌铸起巍峨势**,**增肌勾勒强健形

传统智慧:

- 《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暗合肌肉"用进废退"特性

- 华佗五禽戏通过仿生运动实现"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 明代《类经》"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指导营养补充

现代科学:

- 肌肉因子(myokines)的发现(2007年):肌肉作为内分泌器官分泌IL-6等活性物质

- 2018年研究显示:抗阻训练可增加肌肉线粒体含量,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 2021年《Cell》揭示:肌肉干细胞调控衰老进程

中西医结合实践:

- 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与核心肌群训练原理相通

- 黄芪-蛋白质协同方案:传统补气药与现代营养素的协同增效

- 针灸"足三里"刺激与机械生长因子(MGF)释放的关联研究

三、保重保"体质":固护生命之基

养质铺就康庄途**,涵养****安康体若山**

体质学说:

- 王琦院士九种体质分类中,气虚质、痰湿质与肥胖密切相关

- 王立祥教授的"上防未重、中控欲重、下调已重"三级预防体系与《内经》"上工治未病"一脉相承

代谢灵活性:

- 汉代张仲景"四季脾旺不受邪"与现代"代谢储备"概念高度契合

- 2022年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多样性决定个体对不同饮食方案的响应差异

稳态调节:

- 《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与代谢平衡(anabolism/catabolism)哲学相通

- 2016年诺贝尔奖自噬机制研究印证了《养生论》"导养得理,以尽性命"

站在古今交汇处,我们当以"守正创新"为圭臬,既要从《黄帝内经》的体质学说中汲取整体观智慧,又要善用现代生物医学的显微镜洞察生命本质。在融贯中西的体重管理科学探索中,我们构建起跨越千年的实践桥梁。"监测-干预-技术"三维体系,将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与现代精准医学深度融合:通过"望闻问切"与DEXA体成分分析的交叉验证,CRP炎症因子与脉象特征的动态关联,形成多维度的健康评估网络;在五谷为养与现代膳食纤维的协同中,太极拳平衡训练与HIIT高强度间歇的时序组合里,子午流注时辰观与昼夜节律研究的对话间,展现着代谢调节的东方智慧;而可穿戴设备与数字脉诊的联姻,人工智能与传统体质的对话,更预示着个体化健康管理的革命性突破。面向未来,科学体重管理亟待在三重维度实现突破:其一,解析"肌肉-脂肪对话"的经络密码,探寻华佗五禽戏调控肌肉因子与脂肪因子的生物网络;其二,破译针灸调节mTOR信号通路的分子语言,用现代科学诠释足三里激发机械生长因子的千年经验;其三,构建中医体质学的精准营养图谱,在王琦院士九种体质分类基础上,建立涵盖基因组学、代谢组学与微生物组学的动态数据库。这些探索不仅将深化对"减脂肪、增肌肉、保体质"科学内涵的理解,更可能为代谢性疾病的防治开辟新径;铸造精准体重管理体系,贯穿“生老病死”全生命周期中,走出一条中国式体态、体质、体重的平衡之路!

【致谢Deep Seek】

作者:王立祥、伍学焱

校核:陈达彬、王贵强

编者:王冉冉、王玮珏

来源: 王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