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学的进步,免疫治疗在癌症的治疗中大放异彩,其重要性日益提高。相较于传统放化疗,免疫治疗使部分中晚期癌症患者实现长生存,不同于化疗的无差别杀伤,免疫治疗更为精准,但可能引发“免疫过激反应”,产生诸如免疫性肺炎、心肌炎、脑炎等一系列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危及生命。
中医药为癌症免疫治疗保驾护航,发挥的协同作用不可小觑,为生命之树注入活力之泉。为此,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医学中心主任刘华教授进行了详细介绍。
一、什么是免疫治疗?
通俗的讲,免疫治疗就是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使癌细胞无所遁形,从而依靠自身免疫功能杀灭癌细胞。
机体免疫系统就像巡逻的士兵,具有免疫监视功能,当机体出现癌细胞时,免疫系统会识别并抓捕这些癌细胞。但癌细胞十分狡猾,它能通过多种“手段”把自己伪装成“好人”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抓捕”。
免疫细胞表面有一种叫“免疫检查点”的分子—PD-1,它可以识别“自己人”,正常细胞表面也有一种蛋白—PD-L1,通过与免疫细胞的PD-1结合,传递“我是自己人”的信号。
而癌细胞表面也有PD-L1蛋白,为其戴上了“友军”的假面具,癌细胞通过PD-L1蛋白与免疫细胞的PD-1结合,上演“敌我难辨”的伪装大戏,进而躲开免疫系统的攻击。这便是“肿瘤免疫逃逸”。
对这种逃逸机制的深入研究,为癌症治疗提供崭新的思路,PD-1/PD-L1抑制剂可以打破癌细胞的伪装,让免疫系统重启对癌细胞的精准杀伤,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二、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
免疫药物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来增强对癌细胞的攻击能力,但可能让免疫系统“用力过猛”,误伤“自己人”,对其他正常组织器官和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引起一些严重不良反应,称之为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免疫相关性肺炎、心肌炎、脑炎、皮质醇功能减退症等。这些不良反应可能导致免疫治疗疗效降低甚至治疗中断,更严重者出现多器官衰竭危及生命。
临床上治疗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通常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兴奋”,同时配合缓解相关症状。
三、中医“少火”协同免疫抗癌
中医药作为抗癌重要方法之一,可有效协同癌症免疫治疗,预防和改善不良反应。
大多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西医以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力军,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但糖皮质激素是把“双刃剑”,长期大剂量使用会产生诸如失眠、溃疡、血糖升高、二重感染、内分泌紊乱等各种不良反应,当激素减量或停用后,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又面临易反易复的困境。
中医早有“少火生气,壮火食气”的理论,认为适度温补的“少火”能助长正气,而过度的“壮火”反而耗伤正气,体现了中医“阴阳平衡”的治疗原则,强调用药或调养需温和有度。
糖皮质激素可视为纯阳燥热之品,若长期大剂量使用激素,属于“壮火”,如同“烈火猛烧”,会过度压制免疫系统和代谢功能,导致耗气伤阴,损及脾肾,此时“火势失控,反食正气”,身体越治越虚,即所谓的“壮火食气”。
治疗如同烹饪,火候不足则病不除,火候过猛则体必伤,而中医药配合免疫治疗,能协同把握火候的平衡。
中医立足“未病先防”的治未病理念,通过温阳健脾,补肺益肾等扶正固本之法,辨证运用“少火生气”的方剂协同免疫治疗,如“小火慢炖”,持久抑制过激的免疫反应,促进机体修复能力,利于炎症消退和机能恢复。
如此,中医“少火”协同免疫治疗,既能预防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发生,又能降低其严重程度分级,以达到“火候得当,正气渐生”,即所谓的“少火生气”。
临床常用补肺汤、理中汤、补中益气汤、金匮肾气丸、大补阴丸等方剂让中医“少火”温脾补肺益肾,使正气旺盛,预防和减轻不良反应,协助免疫治疗。
同时**,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医学中心**在“少火生气”理论指导下开发院内制剂——益气扶正合剂,益肾填精,健脾益肺,对提高机体抗癌免疫,改善免疫治疗不良反应大有裨益。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肿瘤医学中心 王理槐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理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