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许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诸多疑问和误区。为此,我们专访了著名心血管病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组长、天津市康汇医院院长李玉明教授,为广大高血压患者解答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方面的疑问。
误区一:患上血压高不能吃药,一旦吃上就没法停药了
李玉明院长: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高血压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首先,生活方式的干预是治疗高血压的基础。这意味着我们应该采取清淡饮食,特别是减少食盐的摄入量。同时,适量的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保持轻松的生活节奏,确保充足的睡眠,避免因夜间使用手机而导致的睡眠碎片化,这些都是维护血压健康的重要措施。然而,许多患者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往往难以坚持这些基本的生活调整。
更为关键的是,当血压升高时,一些患者对药物治疗有顾虑,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认识误区需要澄清,如果你的血压已经高到需要药物治疗的程度,却选择不使用药物,那么将会面临更大的风险。长期不受控制的血压可能会导致心脏、脑血管、肾脏以及大血管和外周血管的损伤,进而可能引发心肌梗死、脑出血、脑血栓或肾功能不全,甚至尿毒症等严重后果。
从医生的角度来看,坚持每天服用1~2片药物,可以有效控制血压,避免上述灾难性后果的发生。与药物可能带来的较小不良反应风险相比,合理用药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不应该被“能不吃药就不吃药,能晚点吃药就晚点吃药”的观念所误导。正确的做法是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并合理地使用药物,以保护我们的健康,防止高血压带来的潜在危害。通过科学的管理,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血压,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
误区二:患上高血压之后不能运动
李玉明院长:高血压患者常常担心运动会导致血压升高,从而不敢进行体育锻炼。实际上,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无论是轻度高血压(一级高血压)、中度高血压(二级高血压),还是重度高血压(三级高血压),在医生的评估和指导下,适当进行运动是非常有益的。
举例来说,即使你的血压较高,如收缩压达到19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达到110 mmHg,医生仍会推荐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慢跑等。关键在于控制好安全指标,例如将心率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这样在运动过程中就不会发生意外。
运动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帮助降低脚部张力,让人心情愉悦,改善睡眠和代谢。这些综合效益加上药物治疗,将非常有利于血压的控制。特别是对于超重或肥胖的高血压患者,有效运动还有助于减轻体重,进而对血压控制、高脂血症和血糖控制产生积极作用。
因此,可以肯定地告诉高血压患者,适当运动是有益的。只要将心率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就可以放心进行运动。那么,如何控制心率呢?一般来说,将心率维持在靶心率的最高限度之内即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高血压患者完全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享受运动带来的健康益处。
提问:饮食与运动是否可以替代药物治疗?
李玉明院长:对于血压轻度升高(高压120~139 mmHg,低压80~89 mmHg)的人群,尤其是体重略超重、缺乏运动且工作压力较大者,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往往能取得显著效果。这类患者若能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配合适度运动并控制体重,血压完全可能恢复正常水平。
运动强度的关键是要达到微微出汗的状态,并使心率提升至适合个人年龄的目标区间。同时需要减少食盐摄入,控制每日总热量,这些改变能产生叠加效应。研究表明,体重每减轻1 kg,收缩压可下降约2 mmHg;若能使体重降低10 kg,收缩压有望降低20 mmHg左右——这对于临界高血压患者而言,很可能意味着无需药物就能使血压回归正常范围(但对于是否可以停止用药,仍需咨询医生进行评估)。这种非药物干预方式不仅安全有效,更能从根源上改善心血管健康状态。
科学治疗,共创健康生活
高血压患者要想实现血压的稳定控制,降低并发症风险,需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积极配合生活方式干预。李玉明院长提醒广大患者,要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遵循医嘱,定期监测血压,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家属和社会各界也应给予高血压患者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共同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让我们携手努力,科学治疗高血压,共创美好未来。
来源: 康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