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此时天地清明,万物吐故纳新,气温回暖 、雨水增多,自然界呈现“木气生发、湿气渐重”的特点。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朱伟主任介绍,人体与自然相应,清明时节的养生需顺应春季“生发”的规律,同时注重祛湿防病、调和情志。

清明气候特点与人体健康

1. 肝气旺盛,易生肝火

“春属木,与肝相应”,清明时节肝气随阳气升发至最旺。若调摄不当,易出现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失眠多梦等肝火偏亢症状。此时应避免熬夜、情绪激动或过量饮酒,以防肝火上炎。

2. 湿邪困脾,体倦身重

清明多雨,湿气渐重。中医认为“湿性黏滞”,易阻滞脾胃运化功能,导致食欲不振、四肢困倦、大便黏滞等。尤其南方地区,需注意健脾祛湿。

3. 乍暖还寒,易感外邪

清明虽天气转暖,但昼夜温差大,加之人体腠理(毛孔)随阳气升发而逐渐开泄,稍有不慎易受风寒侵袭,诱发感冒、关节痛或过敏性疾病。

清明养生原则

1. 疏肝理气,调畅情志

饮食:适当食用辛散之物以助肝气疏泄,如韭菜、香椿、茼蒿、玫瑰花茶;少食酸味收敛之品(如山楂、乌梅)。

穴位按摩:每日按揉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凹陷处)3分钟,可疏肝解郁。

情志调节:清明祭祖易引发感伤情绪,建议通过踏青、放风筝等活动疏散郁结之气,保持心境平和。

2. 健脾祛湿,饮食清淡

祛湿食材:薏苡仁、赤小豆、茯苓、山药、白扁豆等可煮粥或煲汤,帮助运化水湿。

忌口建议:减少肥甘厚味、生冷甜腻食物(如油炸食品、冰饮、奶油蛋糕),以免加重脾胃负担。

经典药膳:推荐“四神汤”(茯苓、山药、莲子、芡实),健脾利湿效果显著。

3. 防寒保暖,适度运动

“春捂”有度:早晚温差大时及时添衣,重点保护颈背、腰腹及膝关节,避免寒湿入侵。

运动建议: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和缓运动,以微汗为度,避免大汗耗气。晨练不宜过早,待日出后阳气升发时进行更佳。

4. 艾灸保健,扶正防病

清明是艾灸防病的好时机,可灸足三里(健脾)、关元(补气)、大椎(增强卫阳)等穴位,提升正气,预防过敏、感冒。

5. 针调阴阳,顺时养阳

清明时人体肝气旺盛,易出现肝阳上亢、气血失调等问题。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如太冲、肝俞等),可疏肝理气、调和阴阳,帮助缓解春困,同时顺应自然规律激发阳气,增强免疫力,达到“治未病”的养生效果。此时针灸还能促进新陈代谢,助力体内冬季积滞的排出,为春夏生长积蓄能量。

清明习俗中有哪些养生智慧?

1.青团:应季而食,适量为佳

传统青团以艾草汁和糯米制成,艾草性温味苦,可散寒除湿;但糯米黏滞难化,脾胃虚弱者宜少量食用,可搭配陈皮茶助消化。

2. 踏青:升发阳气,疏解肝郁

春季踏青可借助自然界的生机促进人体气血流通,缓解压力。建议多接触绿色植物,中医认为“青色入肝”,有助于疏肝明目。

3. 插柳:驱邪避秽,净化环境

柳枝在中医中有祛风利湿的功效,清明插柳习俗暗合古人“以柳辟疫”的防病理念。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朱伟主任提醒:清明是“天清地明”的时节,亦是调整身心、顺应自然的重要节点。《黄帝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时养生重在调和肝脾、疏泄湿浊,为一年的健康打下基础。愿大家在祭祖追思之余,亦能护佑自身,不负春光。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 王子怡 罗玲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王子怡 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