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得厅堂,入的厨房—走进百姓千万家的神奇中药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菜肴的美味除了要有新鲜有机的食材,还需要能使其锦上添花的佐料,这样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珍馐才能让人大快朵颐。万万没想到的是,厨房里司空见惯的佐料,摇身一变竟是举足轻重的中药,作为佐料,他们添香提色的本事就不用多说了,作为中药,他们又有什么神奇的功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厨房一探究竟吧。
葱
【药用记载】葱为百合科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葱的药用价值为汉代医家所认识。张仲景《金匮要略》也提到葱,其“旋覆花汤方”的配方是“旋覆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在《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用葱能治病的药方有54个,可治数十种病。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甘。入肝、肺经。
【功用】辛温通窍,发汗散寒,疏通关节,解表逐邪,并能解毒。主治风寒湿邪,外感表证,恶寒发热,面目浮肿等。
【配伍药方】
①治乳房胀痛,乳汁不通:葱白适量捣碎,加盐少许,用锅煎成饼,贴患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②治时疾头痛发热者:连根葱白二十根。和米煮粥,入醋少许,熟食取许即解。(《济生秘览》)
【使用禁忌】胃肠道疾病患者,患有胃肠道疾病特别是溃疡病的人不宜多食。表虚、多汗者也应忌食大葱。眼疾患者,过多食用葱还会损伤视力,因此眼睛不好的人也不宜过多食用大葱。
生姜
【药用记载】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姜是我国人民必备的调味品,也是很常用的中药。《金匮要略》:“半夏、生姜汁均善止呕,合用益佳;并有开胃和中之功。用于胃气不和,呕哕不安。”《伤寒杂病论》里362个方剂中含有姜的就有140之多。而临床使用又有生姜、干姜和煨生姜、炮姜等,功效有所不同。
【性味归经】辛,微温。入肺经、脾经、胃经。
【功用】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化痰止咳,解毒,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及胃寒呕逆等证。
【配伍药方】
①治感冒风寒:生姜5片,紫苏叶30克。水煎服。(《本草汇言》)
②治干呕哕,手足厥冷:橘皮120克,生姜240克。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止,更合服之。(《千金要方》橘皮汤)
③治反胃,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旋旋吐者:甘蔗汁7升,生姜汁1升。二味相合,分为三服。(《梅师集验方》)
④治霍乱欲吐不吐,欲泻不泻:盐30克,生姜15克,捣碎,同炒令色变。以水一碗,煎服,甚者加童便一盏。(《赤水玄珠》姜盐饮)
【使用禁忌】阴虚内热及实热证禁服。有下列症状的人群也不宜食生姜:手脚心发热、眩晕耳鸣、肝炎病人、便秘人群、咳嗽痰黄者。
大蒜
【药用记载】百合科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首载于《名医别录》。《名医别录》:“散痈肿魇疮,除风邪,杀毒气。”《新修本草》:“下气,消谷,化肉。”《本草拾遗》:“初食不利目,多食却明。久食令人血清,使毛发白。”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肺经。
【功用】具有解毒消肿,杀虫,止痢之功效。常用于痈肿疮疡,疥癣,肺痨,顿咳,泄泻,痢疾。
【配伍药方】
①治小儿百日咳:大蒜15克,红糖6克,生姜少许。水煎服,每日数次。(《贵州中医验方》)
②治感冒:蒜头、茶叶各9克。开水泡服。(《福建药物志》)
【使用禁忌】阴虚火旺、经常出现面红、午后低热者阴虚火旺者,以及眼疾、胃病、十二指肠溃疡等患者最好不要吃大蒜。
八角
【药用记载】又名八角茴香、大茴香。木兰科八角属植物。《本草纲目》记载:“八角茴香,广西左右江溪峒中有之,形色与中国茴香迥异,但气味同耳,治膀胱冷气肿痛,杀鱼肉毒”。
【性味归经】辛,温。归肝、肾、脾、胃经。
【功用】有温阳散寒,理气止痛之功效。用于寒疝腹痛,肾虚腰痛,胃寒呕吐,脘腹冷痛。
【配伍药方】
①治小肠气痛不可忍者:杏仁30克,葱白(和根捣,焙干)15克,八角茴香30克。上为末,每服9克,空心,温胡桃酒调下。(《续本事方》)
②治疝气:茯苓、白术、山楂子(炒)、八角茴香(炒)、吴茱萸(炒)、荔枝核30克,枳实24克,橘核(炒)90克。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4.5克,空心细嚼,姜汤下。(《摄生众妙方》茴香丸)
③治膀胱偏坠疝气:八角茴香、白牵牛(炒),二味各等分。为细末,空心酒调下。(《朱氏集验方》茴香散)
【使用禁忌】阴虚火旺者忌食八角;眼病患者忌食八角;干燥综合症,糖尿病,更年期综合症,活动性肺结核者忌食八角;胃热便秘者忌食八角。
茴香
【药用记载】又名茴香子、怀香、香丝菜、小茴香,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实。茴香始载于唐本草。《唐本草》记载“茴香善主一切诸气,为温中散寒、立行诸气之要品”。《本草汇言》记载“茴香为温中快气之药”。果实(小茴香)作香料用,亦供药用,根、叶、全草也均可入药。
【性味归经】辛,温。归肝、肾、脾、胃经。
【功用】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痛经,少腹冷痛,脘腹胀痛,食少吐泻。
【配伍药方】
①治寒疝疼痛:川楝子12克,木香9克,小茴香6克,吴茱萸(汤泡)3克。水煎服。(《医方集解》导气汤)
②治外肾肿胀:小茴香(炒)、全蝎(炒)、穿山甲(炙)、木香各等分,为末,每服6克,酒调下。(《医统》四圣散)
③治胃痛,腹痛:小茴香子、良姜、乌药根各6克,炒香附9克,水煎服。(《江西草药》)
④治胁下疼痛:小茴香(炒)30克,枳壳(麸炒)15克。上为末,每服9克,盐汤调下。(《袖珍方》)
【使用禁忌】阴虚火旺者慎服。①《本草经疏》:胃、肾多火,阳道数举,得热则呕者勿服。②《得配本草》:肺、胃有热及热毒盛者禁用。
桂皮
【药用记载】又称肉桂、官桂或香桂,为樟科植物天竺桂、阴香、细叶香桂、肉桂或川桂等树皮的通称。始载于《本草经集注》,早在《尔雅》中,就有关于桂皮的记载,又称其为木桂。此后,《神农本草经》、《桂海虞衡志》、《说文》等,都有关于桂皮的记载,桂皮的应用历史悠久。
【性味归经】温,辛、甘。归胃、大肠、肝、肾经。
【功用】温脾胃,暖肝肾,祛寒止痛,散瘀消肿。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腰膝酸冷,寒疝腹痛,寒湿痹痛,瘀滞痛经,血痢,肠风,跌打肿痛等。
【配伍药方】
①治胃寒恶心呕叶:山桂皮、草豆蔻、蒮香各等分。共研细末。每次4.5克,每日2次,开水送服。(《安徽中草药》)
②治产后小腹冷痛:山桂皮6克,当归、延胡索各9克,小茴香4.5.川芎6克。煎服。(《安徽中草药》)
③治跌打损伤:天竺桂干根树皮。研末,调水或酒敷恿处。(《福建中草药》)
【使用禁忌】桂皮性热,适合天凉时节食用,夏季忌食桂皮;由于桂皮性热活血,易损胎气,所以孕妇一定要慎食;阴虚火旺、血热出血者也不宜食用;月经过多、盆腔炎、咽疼及其他热病患者应忌食,有失血和遗精病史的人也应禁食。
花椒
【药用记载】芸香科、花椒属落叶小乔木。早在汉代已有花椒药用的记载。《神农本草经》将花椒列为上品,言其“ 主风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明目”。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用花椒治寒痛和饮食不振,最具代表性的药方是“ 大建中汤” ,其歌诀云:“ 大建中汤建中阳,蜀椒干姜参饴糖,阴盛阳虚腹冷痛,温补中焦止痛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指出:“椒,纯阳之物,入肺散寒,治咳嗽;人脾除湿,治风寒湿痹。”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归脾经、胃经、肾经。
【功用】温中止痛、杀虫止痒。属温里药。
【配伍药方】
①回乳:花椒10~15克,加水400~500毫升,浸泡2小时,煎煮至250毫升,加红糖50~100克。于断奶当日趁热1次服下,每日1次,连用1~3次。(《食物药用指南》)
②治冷痢:花椒(微炒出汗)0.9克。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以粥饮下五丸,日三四服。(《圣惠方》)
③治冷虫心痛:花椒120克,炒出汗,酒一碗淋之。服酒。(《寿域神方》)
④治齿痛:蜀椒,醋煎含之。(《食疗本草》)
【使用禁忌】阴虚火旺者禁服,孕妇慎服。
胡椒
【药用记载】胡椒科胡椒属植物首载于《新修本草》。《本草求真》:“胡椒,辛热纯阳,比之蜀椒,其热更甚。凡因火衰寒入,痰食内滞,肠滑冷痢,及阴毒腹痛,胃寒吐水,牙齿浮热作痛者,治皆有效。”《唐本草》:“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关于胡椒的药用记载不胜枚举。
【性味归经】辛,热。归胃、大肠经。
【功用】温中散寒,下气,消痰。用于腹痛泄泻,食欲不振,癫痫痰多。
【配伍药方】
①治阴囊湿疹:胡椒10粒。研成粉,加水2000毫升,煮沸,外洗患处,每日2次。(《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②治阴痒生疮:胡椒15克,紫梢花30克。上为粗末,水煎浴洗。(《小儿卫生总微沦方》)
③治泄泻:胡椒为末,姜汁调敷脐上。(《幼科指南》)
④治五脏风冷,冷气心腹痛,吐清水:胡椒,酒服之佳,亦宜汤服。若冷气吞三七枚。(《食疗本草》)
【使用禁忌】不可多食,孕妇慎服,阴虚有火者忌服。
这八种寻常百姓家厨房里司空见惯的佐料,在充分发挥他们的食用价值外,药用价值也不断的被人们所开发。日常生活中懂得巧食妙用,作为调味品他们能锦上添花游刃有余,作为中药材他们也能大显身手各显神通。
作者: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体育新城院区药剂科 副主任药师 于红
审稿专家: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体育新城院区药剂科 主任药师 李玲
来源: 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