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成功救治了一名因误吞“水精灵”导致急性肠梗阻的2岁患儿。该患儿最初表现为频繁呕吐、精神萎靡、腹胀拒食,在当地医院初步检查后,因病情危重被紧急转送至上海。

接诊医生通过腹部CT发现,患儿小肠内存在异常扩张的肠段,结合病史,高度怀疑是异物堵塞。由于患儿已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医疗团队当机立断,决定行急诊腹腔镜手术。手术中,医生在患儿小肠内发现了一颗直径达4 cm的膨胀“水精灵”,其体积已远超儿童肠道正常直径(2~3 cm),导致肠道完全堵塞。所幸手术及时,异物被顺利取出,患儿术后恢复良好,最终康复出院。

“水精灵”究竟是什么?为何如此危险?

“水精灵”(又称“水宝宝”“吸水珠”)是一种由聚丙烯酸钠或丙烯酰胺制成的彩色小珠子,干燥状态下仅米粒大小(3~5 mm),但遇水后可在数小时内膨胀至原体积的50~100倍,最大可达到乒乓球大小(4~5 cm)。

危险特性:

1.体积剧增:一旦被儿童误吞,在消化道内遇液体迅速膨胀,导致肠梗阻。

2.质地光滑:难以通过肠道蠕动自然排出,极易卡在幽门、回盲部或小肠狭窄处。

3.成分风险:部分劣质产品可能含有塑化剂、荧光剂等有毒物质,长期滞留可能引发化学性肠炎。

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数据显示,2016—2022年全美约7800名幼儿因“水精灵”相关伤害送医。同时,我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曾多次发布消费预警,指出“水精灵”可能导致窒息、肠梗阻、肠穿孔等严重后果。

儿童误吞异物:高发、高风险

除了“水精灵”,儿童误吞异物的案例屡见不鲜。1~3岁幼儿是高风险人群,因其好奇心强、口欲期未完全消退,常将小物件放入口中探索。

常见误吞异物及危害:

|| ||

误吞异物的典型症状:

1.气道异物(如呛入气管):剧烈咳嗽、呼吸困难、面色青紫

2.食管异物:吞咽疼痛、流涎、拒食

3.胃肠道异物:腹痛、呕吐、便血(如损伤肠道)

注意:部分异物(如纽扣电池、磁力珠)属于急诊,必须2 h内就医!

如何预防儿童误吞异物?

预防儿童误吞异物,关键在于家长的监管和教育。

1.家长应将家中小型物品、玩具等妥善保管,避免孩子接触;

2.加强孩子的安全教育,告知他们误吞异物的危害性;

3.家长还应注意孩子的饮食习惯,避免他们在进食时玩耍、跑动。

误吞异物后,家长该如何处理?

√正确做法:

1.保持冷静,确认孩子是否能咳嗽、呼吸;

2.如能咳嗽:鼓励孩子用力咳嗽,尝试排出异物;

3.如不能咳嗽、面色青紫:立即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1岁以下用拍背压胸法);

4.记录误吞时间、异物种类和数量(如可能,保留相同样品供医生参考);

5.立即送医,途中避免喂食、喂水,以防加重梗阻。

×绝对禁止:

1.盲目催吐(可能使异物卡得更深或呛入气管);

2.吞饭团、喝醋等“土方法”(无效且可能加重损伤);

3.等待观察(纽扣电池、磁力珠等必须急诊处理)。

儿童误吞异物是常见的意外伤害,但绝大多数可以通过加强看护、合理选购玩具、掌握急救知识来避免。家长应时刻保持警惕,为孩子营造安全的成长环境。一旦发生误吞,务必及时就医,切勿抱有侥幸心理,以免延误最佳救治时机。

新闻来源:扬子晚报

来源: 康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