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明知道熬夜伤身,
却还是被短视频的快乐漩涡吞没!
既为偶像新剧心潮澎湃,
又因工作压力辗转难眠?
白天靠咖啡续命,
深夜却双眼晶亮如炬……
当代人的睡眠困境,
正在这些矛盾中不断加剧!
今天是世界睡眠日,让我们从科学角度出发,掌握快速入睡技巧与根源性改善方法,助你重拾黄金睡眠,焕发生活活力!
2025中国睡眠健康调查

2025年3月16日,在国际睡眠日来临之际,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这是我国第一份客观的、科学的、权威的睡眠数据报告。
睡眠困扰率达48.5%
报告指出,睡眠困扰包括夜间如厕、夜间易醒或早醒、入睡困难等。结果显示: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为48.5%。
其中,女性存在睡眠困扰的比例为51.1%,高于男性的45.9%。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困扰率逐渐上升,65岁及以上最高,达73.7%。
平均睡眠时长不足7小时
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平均睡眠时长在7.06-7.18小时,其中男性为6.91-7.11小时,女性为6.97-7.18小时。不同年龄组人群差别较大,00后(18~24岁年龄组)睡眠时长最高。不同教育水平人群差异也较大,小学及以下学历睡眠时长最短。经调查,我国国民夜间平均睡眠时长为6.85小时,较去年增加6分钟;入睡时间为0时18分,较去年晚17分钟。
排除因上夜班等因素而日夜颠倒的特殊人群后,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平均上床时间为22:04,平均入睡时间为23:15,平均睡醒时间为6:38,平均起床时间为6:40。男性均晚于女性。
3分钟科学入睡方案

呼吸调控法
鼻腔吸气4秒→屏息7秒→经口呼气8秒,循环操作至身心舒缓。
渐进式放松训练
闭目实施“全身扫描”:意念自头顶至足尖逐次松弛,配合深呼吸释放肌群张力;针对性肌群激活:依次收缩眉头、肩臂、腰腹、下肢肌肉10秒后彻底放松,重复至倦意涌现。
环境优化
保持卧室全暗环境,使用遮光窗帘及静音耳塞;室温恒定于18-20℃区间,湿度维持在40%-60%;枕头高度适配颈椎曲度。
生活习惯管理
晚餐七分饱,睡前3小时禁食;建立“电子宵禁”:睡前一小时停用电子设备。
三、睡不好
从根源压力管理

大部分失眠源于“睡前反刍效应”——当我们将卧床时间异化为焦虑时段,大脑便形成“床=担忧”的条件反射。要重建睡眠认知,需从压力源头实施干预。
日间情绪处理
大脑如同精密处理器,日间未处理的焦虑如同待安装的系统更新。若持续选择“稍后处理”,神经系统将在夜间强制进入高负荷运转状态。所以建议:
设立“放空时段”:每日预留20分钟进行冥想或自由书写;
实施“分心隔离”:用餐、如厕等日常场景中保持设备禁入,给自己时间放空;
建立“焦虑收纳”:将待办事项可视化记录,清空思维缓存。
认知行为重塑
通过三周训练重建睡眠联结:
第1周:仅在困倦时上床,清醒超20分钟即离床;
第2周:建立“床铺专属”认知,禁止床上进行非睡眠活动;
第3周:配合正念呼吸,建立"床-放松"神经反射。
睡眠质量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指征。世界睡眠日的深层意义,在于唤醒个体健康管理意识与社会支持体系建设。若自主调节效果不佳,建议及时寻求睡眠医学中心专业指导。愿每颗疲惫心灵都能找到安栖之所,让优质睡眠成为生命能量的永续源泉!
审核专家:唐劲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委员兼秘书。
靠谱出品
来源: 科小二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