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螃蟹已经再熟悉不过了。然而,最近一则关于“17条腿螃蟹”的消息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一位网友在吃螃蟹时,惊讶地发现螃蟹身上竟然多出了几条“腿”,经过专家的解读,这些所谓的“多余腿”其实是一种名为“茗荷”的生物。那么,茗荷究竟是什么?它为何会出现在螃蟹身上?我们又为何很少在购买的螃蟹中遇到它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茗荷,俗称“海佛手”,是一种属于被囊动物门的海洋生物。它和海鞘是近亲,虽然长相各异,但都属于海洋中的“过滤喂食者”,通过过滤海水来获取食物。这种生物的外形非常独特,有着几个突出的“指状”结构,远远看去,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螃蟹的“多余腿”。然而,这些突出物实际上是茗荷的进水管和出水管,它们通过这些管道过滤海水中的小生物和有机物质来获取营养。

杭州姑娘小黄就曾经历过这样惊悚的一幕。她收到朋友从象山寄来的梭子蟹,准备大快朵颐时,却在打开蟹壳后发现蟹鳃上密密麻麻地附着着粉色小虫,这些小虫还会动,让她瞬间失去了食欲,甚至感到恶心。小黄的经历并非个例,许多网友也分享过类似的情况,纷纷表示在梭子蟹的蟹腮上发现了类似的小虫。

茗荷喜欢附着在螃蟹的壳上,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茗荷与螃蟹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共生”关系。对于茗荷来说,螃蟹的壳是一个理想的栖息场所。附着在螃蟹身上,茗荷能够随着螃蟹的移动获得更多的觅食机会,同时还能借助螃蟹的行动躲避一些天敌。而对于螃蟹来说,背上这些“小伙伴”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危害。这种关系更像是“搭伙过日子”,双方各取所需,相安无事。

据专家介绍,这些粉色小虫学名叫茗荷,算不上寄生虫,而是一种可食用的水产。它的肉还可以入药,很多沿海居民经常采食,滋补身体。只是蟹鳃上的茗荷个头比较小,没什么食用价值。中科院海洋所蟹类专家崔朝霞研究员曾表示,“它并不是寄生虫,而是附生的,因此不会吸取螃蟹的养分,但出现在蟹腮中多少会影响螃蟹的呼吸。”一般来说,附着在蟹腮上的茗荷不会被吃进体内,因为大家在吃蟹的时候,都会把蟹腮去掉。

尽管茗荷在我国的黄海、东海和南海都有分布,但我们在购买螃蟹时却很少遇到它们。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茗荷对生长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它们更喜欢在特定的水域和环境下生长,并不是所有有螃蟹的地方都会有茗荷。因此,我们购买的螃蟹可能来自没有茗荷分布的海域,或者茗荷的数量非常稀少,难以被发现。

2.市场上销售的螃蟹通常都经过了清洗处理。螃蟹被捕捞上来后,为了保持其外观和卫生条件,会被冲洗干净,附着在上面的茗荷等生物一般都会被清理掉。尤其是那些包装精美的螃蟹,更是经过了仔细的清洗和挑选,几乎不可能带有茗荷。

3.茗荷的生长具有季节性,并不是全年都一样多一样大。在某些季节,茗荷可能还处于幼体阶段,体型较小,难以被发现;而在其他季节,它们可能已经脱落或者被螃蟹甩掉。因此,我们在购买螃蟹时,很难遇到带有茗荷的情况。

对于中国人来说,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这种生物能不能吃。答案是肯定的!茗荷不仅可以食用,还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材。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在一些沿海地区,茗荷已经被作为一种特色美食端上了餐桌。它的口感鲜嫩,味道独特,既可以清蒸,也可以凉拌,还可以与其他食材搭配烹饪,制作出各种美味的菜肴。

茗荷也叫鹅颈藤壶,在国内被称为狗爪螺,因为形状像狗爪而得名,但在国内个头大的比较少见。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它被作为顶级海鲜食材来料理,价格昂贵。由于生活在海流交换较为频繁的岛屿礁石缝隙里,所以采集十分困难,因此也被称为“来自地狱的海鲜”。鹅颈藤壶最肥美的时间应该是在冬季。

“17条腿”的螃蟹事件让我们对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茗荷这种独特的生物,以其特殊的生存方式和与螃蟹之间的奇妙关系,为我们揭开了海洋世界神秘的一角。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遇到它,但它依然在海洋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与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奇妙的生态系统。下次当你再次品尝螃蟹时,不妨想象一下,也许在某个角落,一只螃蟹正带着它的“小伙伴”茗荷,在海洋中自由地游弋呢!

作者简介:梁仁海,桂林理工大学教师,高级实验师;科普中国专家,2023年、2024年科普中国百佳科普号《桂粤科普》运营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广西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广东省十大科学传播达人,广东省科普讲师团成员,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高级青少年科技辅导员。

来源: 桂粤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