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下午好!我是导演陈坤,在传统影视行业摸爬滚打了20多年后,我现在完全变成了一个AI IP创作者,同时也是一名AI影视创作技术的传播者、科普者。

AI****技术改变影视创作

AI技术如何改变影视创作?让我们先从一个故事说起。

2017年,我参与了张艺谋导演的节目《跨界冰雪王》,并担任执行总导演。当时,张导的电影《长城》正在首映,我有幸和张导一起看了首映。

在看完电影回录制基地的路上,我问张导:“为什么这个片子里的饕餮做得像虫子一样,为什么不能把它做得更智能一些,像《山海经》里描述的那样更有神韵?”张导的回答特别直接,说因为我的预算就只支持我做这么多格的画面,如果要让它变得更智能,那需要更多的篇幅去讲述它,也就需要更多的预算。

这正是传统影视特效制作的一大痛点——高昂的成本限制了创意的发挥。

大家再来看看我基于《山海经》做的AI IP《山海奇镜》的小片段:

别看它只有短短5秒,如果用传统的影视流程来做这一小段特效的话,需要经过建模、贴材质、挂骨骼、驱动、渲染等一系列复杂流程,耗时好几天。但现在我们通过文生图、图生视频,可能10分钟就拿到结果了。

AI技术不仅降低了试错成本,还提升了生产效率。过去,一个千万级的项目可能需要投入100万才能验证创意,如今,几万元就能快速确定方向并投入制作。更重要的是,AI打破了传统影视制作的线性工作流程。

在传统影视制作中,工作流程是线性的:先写剧本,再创作分镜,接着搭建场景,然后拍摄,最后进行后期制作。每个环节必须依次完成,创意修改往往意味着推倒重来。而AI技术则打破了这种限制,可能编剧在写剧本的时候,美术就同时开始了场景的设计,导演在构思分镜的时候,角色形象可能已经开始调整了,甚至后期特效也能在前期概念阶段就开始尝试。多个环节我们可以并行推进,创意也可以得到即时的呈现,修改再也不需要漫长的等待。

这意味着我们在开发IP时,可以同时探索多种内容形态,如游戏、电影、电视剧、漫画、短剧、小说等。我们不再需要按部就班地线性开发,而是可以并行探索、即时验证、快速迭代。每个创意都能成长为一个宇宙,每个故事都能衍生出无数平行世界。

AI技术现有能力与局限

AI技术的能力究竟如何?我从三个方面分享我的体会。

(1)AI是“金箍棒”,而非“孙悟空”

AI并非万能,它更像是《西游记》中的金箍棒,虽然能大能小、随心所欲,但必须靠人来使用才能发挥价值。AI的创作过程始终由人类主导,它只是帮助我们快速将创意落地的工具。

(2)AI是“法宝”,而非“劫难”

许多人担心AI会带来失业潮,但其实,AI更像是帮助我们变得更强大的法宝。就像过去老师用蜡板油印试卷,如今已被Word和打印机取代,但老师并未消失。未来,AI可能会像Word和Excel一样普及,而被淘汰的可能是那些不会使用AI的人。

(3)AI是“现实”,而非“神话”

我的公司已经完全从传统影视转向AI影视制作,我经常跟小伙伴们分享的一句话是:每天都是取经路上最难的一天,因为明天的技术只会比今天好。

不过,AI技术目前也仍然有很多局限。

例如,在科学纪实类影片中,AI的“幻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越是专业、小众的领域,AI越容易“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普通人可能没有办法看出来。因此,AI目前更适合玄幻题材,而非对物理真实要求较高的现实题材。

但技术是日新月异的,我们也在不断尝试突破。作为一个影视从业者,我也希望和大模型的研究者,包括各个领域的科普工作者、科技工作者一起携手共进。就像孙悟空再厉害,也需要八戒、沙僧的配合,需要唐僧的指引。在AI时代,这种协作会变得更加重要。

陈坤 资深影视从业者,AI IP《山海奇镜》 《无名特攻队》导演、制作人

来源: 科普中国说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