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就是民间俗称的“缠腰龙”,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病毒会潜伏在神经节内,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就会被激活,沿着神经纤维迁移到皮肤,引起剧烈的疼痛和皮疹。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
一、什么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当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仍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就被称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这种疼痛往往是神经受损后的表现,疼痛程度轻重不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疼痛的部位,多数在单侧胸部(占50%),还有三叉神经(主要是眼支)(占10-20%),其余有颈部(占10-20%)、腰部(占10%~20%)、骶尾部(占2%~8%)和其他部位(<1%)。疼痛的感觉像灼烧、电击、刀割、针刺或撕裂样疼痛,有的患者甚至形容轻轻触碰皮肤都会产生剧烈疼痛,如同遭受酷刑。
常见的疼痛类型包括:
自发性疼痛:没有任何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也会感到疼痛。痛觉超敏:轻微的触碰,例如衣服摩擦,也会引起剧烈的疼痛。感觉异常:皮肤会出现麻木、蚁走感、瘙痒等异常感觉。
二、哪些人是易发人群?
•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免疫力下降,病毒更容易侵袭神经,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升高,且随着年龄增长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可能更严重。
•免疫力低下者: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接受放化疗等人群,免疫系统抵御病毒能力弱,患带状疱疹后发生神经痛的风险更高。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病毒容易侵犯神经,一旦患上带状疱疹,发展为后神经痛的几率也会增加。
三、如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药物治疗:常见的有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如普瑞巴林,它可以调节神经递质释放,缓解疼痛;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通过改善神经递质紊乱来减轻疼痛;外用利多卡因贴剂,能对局部疼痛起到麻醉作用,减轻患者痛苦。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疼痛程度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药物和剂量,并且药物治疗要全疗程应用,避免过早停药导致痛觉敏化。
•微创介入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神经阻滞治疗,将药物注射到病变的神经周围,消除神经纤维髓鞘损伤导致的无菌性炎症,阻断疼痛信号传导,加速神经修复。
•射频治疗:通过脉冲射频电流调节神经功能,可降低神经敏感性,或通过射频消融破坏部分神经纤维,达到缓解疼痛目的,这些治疗方法能精准作用于病变神经,减少对周围组织损伤。
低温等离子:精准定位病变神经后,通过低温的等离子场产生的能量调控神经,降低神经敏感性,从而缓解痛觉超敏等剧烈的疼痛症状。
脊髓电刺激:是目前比较主流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手段之一,通过将电极植入脊髓背角,产生温和的电流信号干扰疼痛电信号,给神经创造休息时间,经过2-3周的治疗可控制大多数患者的疼痛症状。
四、如何预防?
•接种疫苗:预防带状疱疹的疫苗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从而减少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几率。中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人群建议接种,这是预防的关键一步。
•增强免疫力: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适度运动,像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能增强身体抵抗力;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果、瘦肉、鱼类、蛋类等,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正常功能,抵御病毒入侵。
温馨提示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需要耐心和信心。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保持乐观的心态,才能早日摆脱疼痛的困扰。来源:宣武医院疼痛科
作者:马红梅、郭玉娜
来源: 科普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