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交平台上关于素食的讨论热度飙升,起因是两位坚持素食的公众人物先后出现健康问题。这场争论背后,其实暴露出大众对营养认知的诸多误区。本期,小二带大家一起探寻饮食健康的科学真相!
**饮食没有绝对“安全区”**2019年《柳叶刀》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该论文分析了195个国家和地区的饮食结构对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和发病率的影响。在世界人口前20的大国中,中国是饮食相关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最高的国家。在近几年,中国人对健康饮食越来越关注,素食主义也渐渐地进入了公众视野。
素食主义能降低30%心血管疾病风险,但是植物不仅普遍缺少人体必须的氨基酸,植物铁相比肉类食物中含有的血红素铁被吸收率也降低了2-3倍。同时,维生素B12几乎不存在于天然植物食物中,虽然在发酵食品(如纳豆、天贝)中含少量微生物合成的B12,但对于素食者来说,仍然存在缺少必要维生素的问题。
营养配比的密码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出的“膳食多样性黄金法则”强调,理想膳食结构应满足七大营养素的动态平衡:碳水化合物(50-60%)+优质蛋白(15-20%)+脂肪(25-30%)+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水。同时,每日饮食要保证食材品种的多样性:建议每天至少12种,每周25种以上。
除此之外,中医“四大经典”之首的《黄帝内经》中也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的膳食理念,强调通过食物搭配实现营养均衡与脏腑调和。这种平衡不因饮食模式的改变而动摇,所以素食主义者需要更高的营养管理标准。
营养方案也需“因材施教”
在食品安全问题与慢性病交织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建立科学的饮食观。不必神话或者攻击某种饮食方式,不能将一个标准答案套到所有人群上。
对于素食者,一定要从多方面渠道多补充维生素补剂,并建议建立营养档案,定期检测指标。对于选择成为素食者的儿童和孕妇,则需要配备专业指导,来确保关键营养素的充足摄入。
饮食是能让身体和精神都保持活力的平衡之道,唯有遵循自然规律、调和五味,才能守护自身健康。
审核专家:曲道峰,浙江工商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食品质量与安全国家级一流专业负责人
靠谱出品
来源: 科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