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承前启后的重要节点。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此时节阳气升腾,春雷始鸣,蛰虫惊而出走,天地间呈现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蒲红春副主任医师介绍,惊蛰养生当遵循“天人相应”的中医理论,把握春生之机,从起居、饮食、运动、情志等多维度进行调摄。

一、春捂有度:把握“三暖二凉”穿衣法则

“未食端午粽,寒衣不可送”的民间谚语,道出了惊蛰时节“春捂”的重要性。

此时我国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岭南地区已入“回南天”,长江流域常有“桃花汛”,而华北地区仍可能遭遇“倒春寒”。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蒲红春副主任医师建议采用“洋葱式”穿衣法,重点保护人体“阳脉之海”的督脉,遵循“背暖、腹暖、足暖”三暖原则,同时保持“头凉、胸凉”以利气机升发。

日常要注意保护三个关键部位:

1.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可用丝巾围护;

2.神阙穴(肚脐),可佩戴棉质腹围;

3.三阴交(内踝尖上三寸),建议穿及踝长袜。对于素有颈肩腰腿痛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中药热敷包(常用艾叶、桂枝、川芎等),通过“温经通络”改善局部循环。

二、饮食调摄:五行配伍的春季养生膳

《千金方》云:“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惊蛰时节肝气旺盛,饮食宜遵循“平肝健脾”的原则。

推荐“三绿三黄”食疗方案:绿色蔬菜可选荠菜、菠菜、油麦菜,黄色食材宜用玉米、南瓜、小米。特别推荐惊蛰三宝:

**1. 冰糖炖梨:**取砀山梨去核,填入川贝母3克、陈皮5克,隔水蒸1小时,可润燥生津;

**2. 菊花决明茶:**杭白菊5朵、决明子10克、枸杞10粒,85℃热水冲泡,清肝明目;

**3. 山药小米粥:**铁棍山药100克切丁,与小米50克同煮,健脾养胃。

需特别注意:糖尿病患者可将梨改为枇杷,血糖生成指数更低;阴虚火旺者慎食韭菜、羊肉等发物,可适量增加百合、银耳等滋阴之品。

三、起居运动:子午流注养生法

《黄帝内经》强调"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建议惊蛰时节睡眠时间调整为22:30-6:00,顺应阳气升发规律。每日晨起可练习"震卦养生功":双脚开立与肩同宽,双手握固(拇指抵无名指根,余四指包握)置于肾俞穴,配合“嘘”字诀缓慢下蹲起立,重复9次,有助疏肝利胆。

运动推荐“一动一静”组合:早晨练习八段锦(重点加强“调理脾胃须单举”招式),傍晚进行太极拳云手练习。

每周一次督脉灸(沿脊柱施灸),配合足三里、关元穴温和灸,可显著提升阳气。办公室人群可常做“惊蛰醒神操”:双手十指交叉反掌上举,踮脚尖保持5秒,重复10次为一组,每日3组。

四、情志调理:五行音乐疗法

春季属木,与肝相应,易出现“肝阳上亢”症状。蒲医师推荐“角调式”音乐调理,如《江南丝竹》《姑苏行》等曲目,每日午时(11-13时)聆听20分钟,配合檀香熏蒸,可平抑肝火。同时建议进行"园艺疗法",种植薄荷、茉莉等芳香植物,通过接触自然调节情志。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脑病三科)主任朱伟教授提醒,惊蛰前后是过敏性鼻炎、哮喘的高发期,建议提前1个月开始服用黄芪、白术、防风等,增强卫气。慢性病患者可至医院进行“节气灸”,在惊蛰当日选取特定穴位施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康复医学科 谭昙 罗玲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谭昙 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