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3月5日,惊蛰节气如约而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春雷乍响,蛰虫惊而出走,草木萌动,人体阳气亦如种子破土,迎来升发之机。
此时自然界**“阳长阴消”,是调节人体“内在气象”**的黄金节点。如何在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方面进行养生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内科主任邹晓玲进行了详细介绍。
一、惊蛰节气 药食同源
1、吃梨润春燥
惊蛰吃梨,寓意远离疾病,且梨能润肺生津、缓解干燥。
糖尿病患者吃梨要控制量,建议两餐间吃100克左右,也可煮梨汤,少量饮用,以减少对血糖的影响。
2、吃豆盼丰登
惊蛰吃炒豆,炒豆时发出的噼啪声,象征着把害虫赶走,祈愿五谷丰登。
炒豆制作过程中可能添加较多盐,而盐分摄入过量会增加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风险。应选择低盐炒豆,或制成豆浆。
3、吃菜养春阳
惊蛰饮食应遵循“春夏养阳”的原则:
辛温升阳
▲韭菜、蒜苗、香菜
辛温食材具有发散风寒、升发阳气的作用,特别适合惊蛰时节气候多变、易感风寒的特点。
甘淡健脾
▲山药、南瓜、大枣
甘淡食材能健脾养胃,为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转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
清肝降火
▲荠菜、菊花、蒲公英
惊蛰时节肝气易亢,清肝降火食材能帮助平息肝火,维持内分泌平衡。
医生提醒
**▲控制糖分:**糖尿病患者在选择甘味食材时,需严格控制用量,避免血糖波动。
**▲少油少盐:**烹饪时尽量采用蒸、煮、炖等低油低盐的方式,减少心血管负担。
二、起居运动 疏肝理气
《黄帝内经》提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惊蛰时节养生,需顺应阳气升发之势,相应调整起居。
1、起居调整
建议晚睡早起,但要保证充足睡眠,晚睡不宜超过晚上11点。
子时(23点-1点)是胆经当令,此时进入熟睡状态,有助于胆汁正常代谢和排泄,可维持内分泌平衡。
2、运动养生
医生推荐以下两款锻炼小动作,使身体气血运行通畅,改善肝郁气滞导致的胸胁胀痛等症状。
擦两胁
直立站稳,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放松身体,双臂张开,让双手掌面紧贴胁肋部皮肤。
深吸一口气,接着双手沿两胁,自上向下缓慢推动,同时缓缓呼气。
伸懒腰
伸懒腰可拉伸身体两侧及后背肌肉,促进周身血液循环,推动气机运行,能有效缓解疲劳和肌肉酸痛。
三、中医外治 穴位养生
在中医理论里,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平稳运作至关重要,气血盛衰、脏腑协调。而穴位宛如隐藏的“开关”,巧妙调控着内分泌的微妙平衡。
1、艾灸关元穴
补元阳之气,改善甲减患者基础代谢率。
2、揉按三阴交
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月经不调疗效显著。
3、耳穴压豆
取内分泌、甲状腺、胰腺反射区,以王不留行籽按压,每日3次,每次1分钟。
四、情志疗法 以“乐”代“药”
肝主情志,惊蛰时肝气易郁。中医提出“五音疗疾”,推荐角调音乐(对应肝木);
如**《胡笳十八拍》**,建议每日聆听15分钟,配合深呼吸,情绪稳定性提升显著。
惊蛰时节,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以及中医外治等多维度着手养生,让身体阳气顺畅升发,为全年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以饱满活力拥抱春日的美好与希望,在这万物复苏之际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量。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胡文孝 魏雪乔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Wx)
来源: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