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开春要补”,不少人的养生清单里,春季总少不了一支老山参。但有人吃了神清气爽,有人却口舌生疮、失眠燥热。
同样是参,为何效果天差地别?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三科陆胜主任介绍,春季用参大有讲究,选错种类、用错方法,反而可能耗气伤阴。
春天到底能不能吃参?
传统观念认为“春夏养阳”,人参、红参等温性参类,确有助阳气升发,但需满足两个前提:
**体质适合:**畏寒肢冷、易疲劳、说话气短的气虚、阳虚人群;
**搭配得宜:**可与麦冬、玉竹等滋阴食材配伍,避免温燥过头。
若本身体热、舌红少苔、常口干便秘(阴虚火旺体质),或春季常发湿疹、口疮(湿热体质),则不宜单独服用人参,可改用西洋参、太子参等凉润之品。
春季用参“对号入座”指南
春季吃参三大黄金法则
1、少量久服,忌骤补
春季阳气升发,补益宜“细水长流”。建议:
人参每日1—3克(切片含服或泡水);
西洋参每日3—5克(可煮粥、炖汤);
搭配陈皮、玫瑰花等理气食材,促进吸收。
2、避开两大“雷区时段”
感冒发烧、咳嗽痰黄时停用;
晚上避免吃参,以防影响睡眠。
3、巧用应季食材调和
清肝火:参汤中加茵陈、蒲公英;
祛湿浊:搭配赤小豆、薏苡仁;
防春困:人参+黄芪,提升阳气。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血管三科夏相宜主治医师提醒,参类虽好,但两类人春季慎用参。
**1、高血压、甲亢患者:**人参可能引发血压波动、心悸;
**2、备孕/孕期女性/儿童:**参类可能干扰激素水平,需遵医嘱。
适宜春季的参膳有哪些?
1、西洋参麦冬茶(滋阴防春燥)
材料:西洋参3克、麦冬10克、枸杞5克
做法:沸水冲泡,焖10分钟饮用。
2、党参茯苓粥(健脾祛湿)
材料:党参15克、茯苓20克、炒白扁豆30克、粳米100克
做法:药材浸泡30分钟,与粳米同煮至软烂。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三科陆胜主任提醒,春补如细雨,贵在“润物细无声”。选对参、用对法,才能借天时养出好气色。若不确定自身体质,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医师辨证调理,切忌盲目跟风进补。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心病科) 夏相宜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夏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