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30°;每年公历2月18-20日交节。雨水节气的含义是降雨开始,降雨量极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它是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进入雨水节气,中国北方地区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一、雨水三候

一候獭祭鱼,雨水节气来临,水面冰块融化,水獭开始捕鱼了。水獭喜欢把鱼咬死后放到岸边依次排列,像是祭祀一般。
二候鸿雁来,雨水五日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
三候草木萌动,再过五日,草木随着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民间习俗

1. 拉保保

拉保保是四川地区古往有之的汉族民俗文化。拉保保即父母给孩子认干爹干妈的意思。现今这一川西独特的汉族民俗在广汉确定了一个全民参与的节日“保保节”。

2. 接寿‌

雨水这一天,女婿、女儿往往要去给岳父岳母送节。礼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称为“接寿”,意为“寿缘”长,祝愿岳父母能长命百岁。有些地区还会送“罐罐肉”,即用沙锅炖猪脚和雪山大豆、海带等,再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恭敬地给岳父岳母送去。

3. 占稻色‌

流行于华南地区的习俗,通过爆炒糯谷米花来占卜当年稻谷的收成。爆出的米花越多,意味着收成越好;米花越少,则收成欠佳,米价将贵。

三、节气养生

1. 健脾祛湿,滋养肝气

雨水后天气转暖,风多物燥,早晚较冷,人体常会出现皮肤,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故应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可多食大枣、山药、莲子、韭菜、菠菜等。不要过多的吃寒冷的食物或喝凉茶,少吃羊肉等温热之品,可适当吃些较温些的甜食,以养脾胃,避免脾胃受凉。北方人食疗多以粥为好,可做成莲子粥、山药粥、红枣粥等。正如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2. 防寒保暖,顺应春阳

雨水时节,应适当“春捂”,尤其是老年人和体质虚弱者。要注意保护好头、颈、背、脚等部位,避免受寒。同时春季阳气生发,人体应顺应自然规律,早睡早起,以利于阳气的升发。

3. 舒展筋骨,增强体质

雨水时节,万物复苏,正是锻炼身体的好时机。适当的运动可以舒展筋骨,增强体质,促进气血运行,帮助身体排出湿气。需要注意的是运动时应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强度,避免过度劳累。运动后要注意休息,补充水分和营养。

4. 保持乐观,舒畅肝气

雨水期间天气变化无常,容易引起人们的情绪波动,乃至心神不安,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对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患者极为不利。春季人的肝气旺盛,怒气伤肝,因而应当采取积极的修身养生方法,陶冶性情,保持情绪稳定。

雨水时节,是大自然赋予我们养生的好时机。通过合理的饮食、起居、运动和情志调节,我们可以顺应自然规律,增强身体的抵抗力,让身体在春天的滋润下焕发出蓬勃的生机。让我们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拥抱健康,迎接美好的未来。

来源: 河北省健康科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