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季的第二个节气——“雨水”到了,但气温还是“调皮得很”,一会儿暖和,一会儿又冷得让人措手不及。

早晚温差大,稍不注意就容易生病,大家要学会**“春捂”,保护好身体的阳气**。

捂好这三处

才能少生病

“春捂”并不是简单地“多穿衣服”,而是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捂”的位置也很重要。

0**1、**颈背部

颈部有风池穴和风府穴,是容易中风邪的地方。做好颈部和背部的保暖工作,可以避免风邪侵袭,减少感冒几率。建议根据温度戴好围巾、帽子

0**2、**腹部

主要是捂肚脐,肚脐又叫神阙穴,温暖此处可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肚脐部位的保暖。

0**3、**膝足部

都说“寒从脚下生”,所以膝足部的保暖也尤为重要,春捂穿衣可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则,秋裤先别着急脱。

怎么“捂”?

“捂”到啥时候?

注意关注天气预报,冷空气来临前24~48小时,提前做好保暖准备,别等冷风来了才反应过来哦!

**“春捂”更多适用于平时体****质虚弱的年轻人、抵抗力较弱的老年人、久病之人以及儿童。**对于青壮年,尤其是体质偏燥热、阴虚或者湿热的人,“春捂”就不一定适合了。

如果觉得“捂”后身体出汗,则要早点换装,不然捂出了汗反而容易受风着凉。

昼夜温差大于8℃以上时,需要“捂”。当气温连续几天保持在15℃以上时,就不需要“捂”了。

这些养生小贴士

也快收藏

0**1、**饮食调理

春天湿气重,脾胃容易“罢工”。这时候饮食要以健脾祛湿、养肝护肝为主,少吃柠檬、柑橘等酸味食物,多吃山药、小米、红枣、薏米这些甘味食物。

还可以多喝热粥,比如薏米红豆粥、山药粥,养脾胃都很不错。

0**2、**适当运动

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增强体质。

散步、太极拳、八段锦都是不错的选择。老年人晨练要避开大风天,选择干爽的地方,切记安全第一!

0**3、**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情绪波动,保持乐观心态

可以通过听音乐、看书、与朋友交流等方式来舒缓情绪,减轻压力。

0**4、**规律作息

早睡早起,顺应春季生发之气。

建议晚上11点前入睡,保证7~8小时的充足睡眠。

来源: 湖北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