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0日,为庆祝第七个“世界豆类日”,中国作物学会食用豆专业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作物基因资源与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豆类:为农业食品系统带来多样性”作物科学云沙龙。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宁波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的4位青年科学家分享了食用豆类的最新研究进展。中国作物学会食用豆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作物基因资源与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骨干武晶主持活动,线上线下共计4000余人参加交流。

中国作物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徐琴在致辞中强调,本次云沙龙活动的举办意义重大,为增进人们进一步了解豆类营养效益及其对可持续粮食体系和无饥饿世界的贡献提供了机会。
徐琴副秘书长致辞 中国作物学会食用豆专业委员会荣誉会长、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原首席科学家程须珍在致辞中指出,活动的举办旨在提高公众对食用豆类营养价值和益处的认识,实现粮食安全和营养健康。活动同时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展示才智的平台,助力推动中国食用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程须珍研究员致辞 中国作物学会食用豆专委会常务委员、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杨涛作了题为“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助力豌豆基因资源挖掘和育种改良”的学术报告,详细介绍了豌豆的种质资源、基因组等最新研究进展,重点讲解了如何基于高质量的基因组挖掘豌豆优异基因资源,提升豆类基因资源的挖掘利用效率,为豌豆育种遗传改良提供新的策略。
杨涛研究员作报告 中国作物学会食用豆专委会委员、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宁波大学研究员葛体达作了题为“基于健康土壤生态管理的食用豆轮作和轮肥模式探索”的学术报告,分享了基于健康土壤建设的食用豆轮作与轮肥模式研究,提出了通过合理的种植轮作来改善土壤质量,提升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创新性思路。
葛体达研究员作报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徐全乐作了题为“山黛豆 三七素代谢研究的模式生物 土壤条件的改良者”的学术报告,介绍了山黧豆的种植及利用情况,重点介绍了其在土壤改良方面的潜力,分析了其作为“模式生物”在提升土壤质量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徐全乐副教授作报告
中国作物学会食用豆专委会秘书、辽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薛仁风作了题为“食用豆功能基因挖掘与品种选育”的学术报告,介绍了食用豆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普通菜豆枯萎病抗性基因挖掘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辽宁省食用豆的产业发展情况。
薛仁风研究员作报告 本次作物科学云沙龙为食用豆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产业从业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和学习的平台。通过本次活动,与会人员不仅充分了解了豆类科研的最新进展,还对未来食用豆类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方向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来源: 中国作物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