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季,**谨防“海洋杀手”
本刊记者/文晓英
受访专家 庄鸿志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中医院急诊医学部动物咬蜇伤科学科带头人、主治医师,中国动物致伤防治联盟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全国委员
步入10月,秋意渐浓,赶海依然受欢迎。
此时正是海鲜、贝类肥美的时候,到滩涂挖花蛤、捡海螺,在海滨踏浪、游海泳,开心!
然而,也有很多人在游玩中受伤。
海蜇有毒**,千万别碰**
海蜇是餐桌上的美味,但也能蜇人致命。
今年6月,大连一男子在海里游泳时被海蜇蜇伤,胸口刺痛,过后感觉心慌、心跳加速,出现过敏反应,所幸就医及时,最后脱离危险。
2015年,辽宁大连一名4岁女童在海滨浴场戏水时,因好奇拿起一块海蜇被蜇伤,最后不幸离世。
2014年,河北省北戴河医院在暑期一个月内,就收治了822例海蜇蜇伤患者。
海蜇看起来柔软无害,杀伤力竟这么大?
庄鸿志医生所在的医院离海不远,平日里也偶有接诊到被海蜇蜇伤的患者。
他解释,海蜇长长的触手上,布满刺丝囊,囊内含有毒液。当海蜇接触到人时,为了防御,会把触手缠在人身上,把刺死囊刺入人体,释放毒液。
人被蜇后,伤口处会有一种像触电般的刺痛、麻木、烧灼感。过后,伤口处会出现线条状排列的红斑丘疹,犹如鞭痕。
庄医生介绍,伤口面积不大、情况不严重的轻型患者,红斑2~3天就可消退。
但蜇伤严重者,可在几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全身过敏反应,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若救治不及时,随时有生命危险。
他提醒,避免海蜇蜇伤,要以预防为主。
赶海或在海里游泳时,如果看到像塑料袋一样的漂浮物,千万不要靠近它。
特别是孩童,家长要叮嘱好,不要让他们徒手触碰或捞取海滩上的海蜇尸体或碎片,提高防护意识。
因为,哪怕是死亡的海蜇或碎片,只要其刺丝囊处于湿润状态,就有可能蜇伤人。
庄医生支招
被海蜇蜇伤,该怎么办
**1.远离。**脱离海蜇环境。在海里被蜇,立即上岸。
2.冲洗。用海水冲洗蜇伤部位,尽量把局部毒液冲洗掉。切勿用矿泉水或自来水等淡水冲洗,因淡水渗透压较低,可引起残留在皮肤上的刺丝囊爆裂而释放毒素,加重伤害。
有的海滨浴场会提供明矾水或碳酸氢钠溶液清洗。
**3.清除。**海蜇触手和刺丝囊容易黏在皮肤上,不要用手直接触碰,应戴手套清除,避免被蜇伤。
或用塑料硬卡片如银行卡,单方向轻刮掉刺死囊,抑或是用镊子清除。没有工具的,也可用衣物、沙子或海草轻轻擦掉,再冲洗干净。
4.伤口处理。若刺痛瘙痒,可外涂炉甘石洗剂,或局部涂擦糖皮质激素类软膏。
注意:若被蜇伤后,出现发热、胸闷、乏力、恶心、呕吐、呼吸急促、腹痛、腹泻等症状,可能是全身过敏反应,必须赶紧就医。
被虾蟹刺伤、鱼咬伤,别“轻敌”
赶海时,很多人喜欢光脚,或爬上礁石翻找螃蟹、海蛎等,脚最容易被礁石、贝壳划伤。抓取海鲜时,也容易被虾蟹、海胆等刺伤。
前段时间,广西北海一浴场还有游客被不明鱼类咬得血淋淋。
很多人被刺伤后,用海水简单冲洗就无大碍,但庄医生表示,有些刺伤会很严重。
“被海洋生鲜刺伤,最严重的情况是感染海洋创伤弧菌。”
海洋创伤弧菌是一种栖息于海洋中的细菌,海鱼、牡蛎、螃蟹、贝类等海洋生物身上都可能携带。
若被携带该细菌的海鲜、鱼刺刺伤,就有可能感染,尤其是免疫力较低或肝功能不全的人。感染后伤口坏死,严重时要截肢,甚至致命。
2022年,河南一男子在海滩散步时,脚被贝壳扎伤,后被确诊为海洋创伤弧菌感染,只能截肢保命。
庄医生特别提醒,不只是赶海,很多人在家处理虾蟹、海鱼时,也常被刺伤,过后因不注意处理伤口,导致感染化脓,非常危险。这类患者他在门诊中最常见。
2021年,广州一位71岁阿姨在家处理海虾时被刺伤,因伤口小她本没在意,谁知两天后伤口肿痛,出现严重脓毒血症,病情危重,也是感染海洋创伤弧菌所致。
庄医生支招
处理伤口,不能马虎!
**1.消毒。**可用海水简单冲洗,然后用碘伏消毒。
2.包扎。若伤口较大、流血,用干净毛巾、纱布简单包扎止血。若流血不止,则不建议冲洗,直接包扎就医即可。
注意,被刺伤后,手上的戒指、手镯等物品需摘除,以防手部肿胀造成二次伤害。
3.就医。原则上,无论是被海蜇蜇伤、虾蟹刺伤、鱼咬伤,都建议就医。尤其伤口较大者,医生会进行清创、消毒、缝合、防感染等系列处理,更加安全。
切勿等到伤口肿胀化脓再就医,延误治疗。
若在海岛上,救治不便,也可吃适量头孢类抗生素预防感染。(编辑:凌茜雯)
来源: 《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有限公司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