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彦、罗健 山西白求恩医院血液内科

审核:张睿娟 山西白求恩医院血液内科 主任医师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显示,6 岁以下儿童肥胖率为 3.6%,6~17 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 7.9%;而1982 年,我国 7~17 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仅为 0.2%。这一变化表明,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问题需要引起更多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来改善他们的营养和健康状况。

一、什么是肥胖?

肥胖是人体脂肪积聚过多达到危害健康程度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是因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或机体代谢改变而导致体重过度增长的一种状态。

6~17 岁儿童青少年中心型肥胖采用腰围或腰围身高比进行判断。6~17 岁男生和 6~9 岁女生腰围身高比> 0.48,10~17 岁女生腰围身高比> 0.46 建议判定为中心型肥胖。

二、肥胖的危害

肥胖是多种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不仅影响儿童青少年运动能力、骨骼肌肉发育和认知发展,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儿童青少年肥胖可持续至成年期,增加多种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加重医疗及社会经济负担。

中心型肥胖主要是腹腔内和腹壁脂肪蓄积过多,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的关系更为密切。

三、肥胖的原因

儿童青少年肥胖以原发性肥胖为主,主要与膳食营养、身体活动、遗传等因素有关,其中膳食营养是关键因素。儿童青少年膳食结构不合理、饮食行为不健康、婴幼儿期喂养不当,是造成肥胖的重要原因。

四、食养原则和建议

(1)小份多样,保持合理膳食结构。

儿童青少年应保证平衡膳食,达到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及比例适宜。日常膳食做到食物多样,每天的食物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禽畜鱼蛋奶类和大豆坚果类;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和杂豆在膳食中的比重;保证蛋白质摄入,减少高油、高盐和高糖及能量密度较高的食物的摄入。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常涉及膳食能量摄入过高。肥胖儿童青少年应控制膳食总能量摄入,做到吃饭八分饱。同时,膳食结构应有利于减轻饥饿感、增加饱腹感。

(2)辨证施食,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肥胖儿童青少年食养要从中医整体观、辨证观出发,遵循首重脾胃的原则,兼顾合并症,因人因时因地施食。

(3)良好饮食行为,促进长期健康。

偏食、过食等不健康的饮食行为,易导致儿童青少年脾胃功能受损,增加肥胖风险。儿童青少年要做到不挑食偏食、不暴饮暴食,细嚼慢咽。进餐结束,立即离开餐桌。一日三餐应定时定量,用餐时长适宜,合理安排三餐,强调吃好早餐。肥胖儿童青少年进餐时建议先吃蔬菜,然后吃鱼禽肉蛋及豆类,最后吃谷薯类。在外就餐也要注重食物多样、合理搭配,控制动物性食物、油炸食品、甜食和饮料摄入。

(4)积极身体活动,保持身心健康。

家长应为儿童青少年创造积极运动的家庭氛围,与他们共同运动,培养其运动技能,鼓励儿童青少年每天校外身体活动时间达到 60 分钟。肥胖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专业人员的安全评估和指导下,结合自身运动能力制订运动方案,养成长期运动习惯,鼓励多种运动方式结合。指导儿童青少年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做到早睡早起。

关注肥胖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重视提升肥胖儿童青少年情绪和行为管理能力,解决肥胖带来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5)多方合作,创造社会支持环境。

1.家长应提高营养健康素养,为孩子提供营养均衡的食物,培养科学饮食习惯。

2.学校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青少年特点设置营养教育课程。

3.社区为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提供支持性环境。宣传肥胖防控知识;配备运动场所。

4.鼓励食品、运动设备生产企业研制有助于儿童青少年体重管理的产品。

(6)定期监测,科学指导体重管理。

定期监测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和腰围等指标,分析动态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趋势并采取有效措施。肥胖儿童青少年要在医生或营养指导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体重管理。制定体重管理目标,评估儿童青少年的膳食、运动、睡眠、心理状况,制定膳食加运动的个体体重管理方案。通过参与、言传身教等方式鼓励肥胖儿童青少年做到平衡膳食,形成能够长期坚持的健康行为习惯,逐步达到健康体重。

引自:《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 2024年版

来源: 罗彦、罗健 山西白求恩医院血液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