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亦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主治医师

审核:申英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主任医师

在疝外科领域,腹壁疝是一类常见且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其中,切口疝作为腹外疝的重要类型,其发病率虽不及腹股沟疝,但同样不容忽视。

切口疝,顾名思义,是指在手术切口部位形成的疝。从医学定义上看,疝是指腹壁组织出现缺损或薄弱,导致腹腔脏器通过这一区域向外突出,形成可触及的包块。切口疝作为腹壁疝的一种,其形成与手术切口愈合不良、感染、血肿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据统计,在所有接受过腹部手术的患者中,切口疝的发病率约为1%,而在手术伤口感染或裂开的情况下,发病率可高达10%-30%。

切口疝的形成主要归因于腹壁组织薄弱与腹腔压力增高两大核心因素。手术切口引发的组织损伤及其愈合不良直接导致了腹壁强度的减弱,成为疝形成的基础。而腹腔压力的升高,则常由剧烈活动、咳嗽、便秘等日常行为所诱发,这些因素促使腹腔脏器如小肠、结肠等通过腹壁薄弱区域向外突出,形成疝块。

此外,患者的营养状态与体重状况也是影响疝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营养状况不佳会削弱组织的修复与再生能力,加剧腹壁薄弱。肥胖不仅因其增加的腹腔内脂肪量直接提升腹腔压力,还因肥胖者肌肉组织相对松弛,进一步加剧了疝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肥胖还是疝修复术后复发的重要风险因素,因其复杂的生理机制增加了术后恢复难度与复发可能性。

切口疝的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腹壁上的可复性包块,即在站立、活动或咳嗽时包块明显,而平卧或用手按压时包块可消失。随着病情的发展,疝块可能逐渐增大,并伴随坠胀感、恶心、消化不良等症状。若疝块长时间不能回纳,还可能引起肠梗阻、肠绞窄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切口疝的分类方法多样,但临床上最常用的两种分类方式是按照部位和疝的大小进行分类。按部位分类,切口疝可分为正中切口疝、旁正中切口疝、侧腹壁切口疝等;按大小分类,则可分为小切口疝、中切口疝、大切口疝和巨大切口疝。不同大小和部位的切口疝,其治疗策略也有所不同。

对于切口疝的治疗,手术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愈手段。手术方式经历了从传统缝合修补到现代补片修补的演变。传统缝合修补适用于小切口疝(现多指小于4厘米),通过重新游离并缝合腹壁组织以达到修补目的。然而,由于该方法创伤大、复发率高,现已逐渐被补片修补所取代。补片修补利用人工合成的生物材料或生物补片,在腹壁缺损处进行加固修补,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在手术时机的选择上,一般建议患者与上一次手术间隔半年以上再进行切口疝修补术。对于感染伤口或恶性肿瘤手术后的患者,则需更长时间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或肿瘤复发情况,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对于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可采用腹带等保守治疗方法暂时缓解症状,但需注意腹带并不能治愈切口疝,仅能起到预防和延缓病情发展的作用。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