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建雄 北京协和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张智海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主任医师
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是一种在婴幼儿或青少年期即显现的脊柱异常弯曲,不仅影响患者的体态美观,还可能对生长发育、心肺功能及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该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手段也日益完善。
在治疗策略上,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的应对方式多样,主要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年龄及生长发育状况。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保守治疗因其难以从根本上纠正结构性的脊柱异常,通常不作为首选方案。只有当畸形程度极为轻微,且无明显进展趋势时,才可能在医生的指导下尝试保守治疗,如物理疗法、姿势训练等,以延缓病情发展。
然而,对于大多数中重度及进行性加重的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手术治疗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手术的目的在于通过切除导致畸形的异常结构(如半椎体)、进行脊柱截骨与矫形,从而恢复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与功能。这一过程不仅需要精细的手术技巧,更需考虑患者的生长发育潜能与手术后的长期效果。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谈及手术方法与时机,治疗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的方法虽多,但基本原则在于去除病因、矫正畸形并稳定脊柱。对于早期发现的半椎体畸形,手术切除半椎体可有效阻止畸形进一步发展。对于年龄较小且畸形较轻的患者,医生可能会采用生长控制技术,如前方生长延长与后方植骨融合,以减缓畸形进展。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手术时机的选择至关重要。一般而言,没有固定的手术年龄界限,关键在于疾病的发现与进展情况。一旦确诊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并观察到畸形有加重趋势,或根据文献经验判断其未来可能加重,就应尽早考虑手术治疗。这样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畸形对脊柱功能的损害,还能降低手术风险与并发症的发生率。
手术风险与并发症的管理同样不容忽视。脊髓损伤是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手术的主要风险之一,可能导致下肢瘫痪或不全瘫痪等严重后果。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这类并发症的发生率正在逐渐下降,但仍高于其他类型的脊柱手术。为了减少这些风险,医生会在手术中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脊髓,并且在术后密切关注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
一旦出现神经症状,首要任务是确定是否存在骨头或软组织对脊髓的压迫,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除压迫。如果脊髓损伤并非不可逆,还可以通过再次手术或其他方法进行补救。然而,由于脊髓在此类疾病中已处于极度脆弱的状态,任何操作都需极为谨慎,以防进一步损伤。
手术后的康复与长期管理同样重要。术后初期,患者需要佩戴支具以支持骨骼愈合,这一过程可能持续数月。在最初的几个月里,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恢复日常活动。通常情况下,患者需要大约半年至一年的时间才能实现植骨的稳定,而骨骼完全愈合则可能需要十个月到一年以上的时间。
手术后的随访对确保伤口愈合良好,内固定稳固,以及骨骼愈合至关重要。一般而言,术后前三个月重点关注伤口愈合,之后需定期复查,直至骨骼完全成熟。儿童患者因尚处于生长发育期,需更频繁地复查,而成人患者复查间隔则可适当延长。
患者及家属常常担心手术后能否恢复正常活动。实际上,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可以在康复过程中逐渐恢复正常的日常活动,包括体育锻炼。适度锻炼有助于康复,过度保护反而可能造成心理负担,影响康复效果。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