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作为身体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是呼吸系统排除异物和黏液的自然反应。然而,当咳嗽变得持续不断,特别是转为慢性咳嗽时,不仅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是潜在健康问题的信号。慢性咳嗽,即咳嗽持续时间超过8周,在中医看来,通常与外邪犯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有关。
1.中医对慢性咳嗽的认识
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一旦肺气受到外邪侵袭,如风热、燥邪或寒邪,肺的宣降功能便会受到影响,导致咳嗽产生。
1.1 风热犯肺证。风热犯肺型咳嗽表现为咳嗽声重,气息粗促,痰黄黏稠,喉痛口渴等症状。治疗时需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是治疗此证的有效方剂,其成分包括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苦桔梗、甘草、苇根。这些药材共同作用下,能够起到辛凉解表、清热止咳的作用。
1.2 燥邪犯肺证。燥邪犯肺型咳嗽多见于秋季,表现为干咳无痰,或少痰而黏,不易咳出,口鼻干燥等症状。治疗时重在清宣燥热、润肺止咳。桑杏汤是此类咳嗽的常用方剂,主要成分有桑叶、杏仁、沙参、象贝、香豉、栀皮、梨皮等。桑叶轻宣燥热,杏仁宣降肺气,沙参、梨皮、象贝生津润肺、止咳化痰,诸药合用能有效缓解燥咳。
1.3 痰热壅肺证。痰热壅肺型咳嗽表现为咳嗽气息粗促,痰多而黄稠,胸闷胸胀等症状。治疗时要清肺化痰。清金化痰汤是治疗此类咳嗽的有效方剂,方剂组成有黄芩、山栀子、知母、桑白皮、瓜蒌仁、贝母、麦门冬、橘红、茯苓、桔梗、甘草。诸药合用,清肺化痰,对痰热壅肺型咳嗽效果显著。
2.中医治疗慢性咳嗽的方法
中医治疗慢性咳嗽的方法多种多样,不仅包括药物治疗,还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食疗等整体调理手段。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
2.1药物治疗。如上所述,根据不同的病因和证候,中医治疗慢性咳嗽会采用不同的方剂。桑菊饮、桑杏汤和清金化痰汤是常见的几个方剂,针对不同类型的咳嗽,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此外,对于一些特定症状,如干咳、久咳,中医还会运用一些单方验方或草药来辅助治疗。比如,对于干咳无痰的情况,可以使用川贝母炖雪梨,以润肺止咳;对于久咳不愈,伴有气虚症状的患者,则可以使用黄芪、白术等补气药,以增强肺气,促进咳嗽的康复。
2.2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慢性咳嗽的治疗同样具有显著疗效。针灸治疗慢性咳嗽通常选取与肺脏相关的穴位,如肺俞、风门、列缺、太渊等,通过针刺或艾灸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肺气,缓解咳嗽。此外,针灸还能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身体免疫力,有助于抵抗外邪,减少咳嗽的复发。
2.3推拿按摩。推拿按摩也是中医治疗慢性咳嗽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对特定部位的按摩,如背部、胸部、手臂等,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进肺气的宣降。对于慢性咳嗽患者,可以选择推拿肺俞、风门、大椎等穴位,每次按摩约10-15分钟,每日1-2次,以达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2.4拔罐与刮痧。拔罐和刮痧作为中医的外治法,对于慢性咳嗽也有一定疗效。拔罐可以通过负压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缓解疼痛和咳嗽。刮痧则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有助于肺气宣发。但需要注意的是,拔罐和刮痧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以免操作不当引发不适。
2.5食疗与养生。中医强调药食同源,食疗在慢性咳嗽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咳嗽的不同类型,可以选择不同的食疗方案。如风热犯肺型咳嗽,可食用菊花茶、金银花露等清热解毒的食物;燥邪犯肺型咳嗽,则可选择雪梨、百合、银耳等滋阴润肺的食材;痰热壅肺型咳嗽,可食用萝卜、冬瓜、薏米等清热化痰的食物。此外,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多喝水,保持呼吸道湿润,也是预防和治疗慢性咳嗽的重要养生策略。
3.中医调养与预防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中医还强调调养与预防,以维护身体健康,防止咳嗽反复发作。
3.1 调节情志。中医认为,情志内伤是导致许多疾病的重要原因。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都会影响肺气的宣降,引发或加重咳嗽。因此,调节情志,保持心情愉悦,对于预防和治疗慢性咳嗽至关重要。
3.2 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肺活量,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感冒和咳嗽。但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应选择适合自身身体状况的方式,避免过度劳累,以免耗伤肺气。
3.3 合理饮食。合理的饮食也是预防慢性咳嗽的关键。应保持饮食均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同时,注意补充水分,保持呼吸道湿润,有助于缓解咳嗽。
3.4避免风寒。风寒侵袭是引发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暖,避免风寒侵袭。特别是在季节更替、气温变化较大的时候,要及时增减衣物,防止感冒。同时需要避免在污染的环境中长时间逗留,尽量减轻对呼吸道的刺激,经常开窗痛风,公共场所带口罩,都可以预防或者帮助咳嗽的症状改善。
4.结语
总之,慢性咳嗽经常困扰着许多人,但通过中医的整体治疗与及时调养,我们完全有可能摆脱这一困扰,恢复身体的健康与安宁。中医以其独特的整体理论和辨证论治的治疗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治疗慢性咳嗽的有效方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积极实践中医的养生理念,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作者:葛迎利 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中医科
来源: 健康科普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