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宣磊 北京协和医院 副主任医师

审核:马良坤 北京协和医院 主任医师

在中医科门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在望闻问切后,孕妈妈会关切地追问:“大夫,我的胎气怎么样?”那到底什么是“胎气”?孕妈妈又该如何养护胎气、保证顺利生育呢?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什么是胎气

《黄帝内经》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意为夫妻双方精卵结合,形成生命的起源。胎气则是指胎儿在母体内所受的精气。胚胎逐渐成形,有赖于胎气滋养。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二、与胎气相关的中医脏腑

中医五脏(zang,四声)中,“肾、肝、脾”三脏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对养护胎气尤为重要。胎气源于肾气。肾藏精,为 “先天之本”,为“藏精库”,肾精气充盛,精子和卵子才能发育良好,这也是顾护胎气的基础。肝藏血,“女子以肝为先天”,为“藏血库”,藏血正常,女子冲脉和任脉气血调和,可以保证正常受孕,肝血如同为受精卵注入的能量,保障孕胎发育。脾胃是“后天之本”,为“营养库”,如同人体的饮食枢纽,将摄入的水谷转化为精微营养,再输送至全身,使女性月经血量充足,肌肉有力,为孕育胎儿和未来分娩打下良好基础。 此外,肝主疏泄,犹如一位指挥官,负责疏通一身气机、调节情绪,肝疏泄功能如同为土壤松土施肥,能促进脾胃的消化功能,保证孕妇正常消化、吸收饮食营养。

三、影响“胎气”的因素

影响孕妇脏腑功能和胎气的中医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多与母体先天体质有关,外因多与起居、劳逸、饮食、情绪、药物等因素有关。如果自幼体质虚弱、长期患病,则易形成虚弱体质,导致脏腑气血虚弱,那么到了妊娠阶段,就容易出现贫血、消瘦、营养不良等,形成所谓的胎气“薄弱”,有流产的风险,新生儿易出现低体重,这便是“内因”。若孕期饮食不节,过食甜腻,或过度饮酒及摄入寒凉,均会损伤脾胃,导致消化不良和营养失衡。若过度安逸,久坐不动,缺乏锻炼,会形成痰湿体质,导致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而长期情绪压抑或郁闷躁怒,可使肝气郁结,进而气滞血瘀,出现结节增生样病变,如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疾病,这则是“外因”。由于母体是胎儿生长发育的场所,母亲在妊娠期间所受的不良影响均可传之于胎儿,这是产生病理性胎传体质的根本原因。因此,优生优育的重点是养护“胎气”。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四、孕妇体质的特点

良好的体质是胎气稳固的前提。体质的形成基于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两大基本因素。先天因素是重要基础,包括遗传因素和胎育因素等;后天因素则决定女性的体质发展与差异性。孕妇的体质有两个特点。第一是阴血偏虚,因为母体气血养胎,自身阴血偏虚,易肝火偏亢,因此孕妇常出现情绪急躁、上火便秘、合并高血压和甲亢等“火旺”病证。第二是脾胃失和,孕妇随腹部增大,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常伴恶心、呕吐、腹胀等。脾的运化功能失常,身体痰湿、水液蕴积,孕妇易出现超重、湿疹、水肿、肝功能异常、糖脂代谢异常等,胎气受水湿困扰,产后婴幼儿发生湿疹、腹泻的概率也会增加。体质并非一成不变,是可调可养的。中医体质辨识是孕期中医保健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辨识孕妇体质的偏颇情况,可及时“对质”干预,从而实现早期养胎气、中期助胎气、后期利生产的围产期管理优化效果。辨体、辨病、辨证的诊疗模式是预防孕妇体质发展为“病质”“病证”的有效方式。

五、养护胎气与选用补品的原则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孕妇对优生优育的需求大幅度提升,诊室中经常会遇到孕妇要求开养胎的“补药”或咨询吃补品的注意事项。那么进食补品需要注意什么呢?只有当孕妇存在偏颇体质,或明确诊断为中医虚证时,方可进食补药,而且需要严格把握“虚则补之,补不过度”的原则。鉴于孕期用药的安全性,遵守“寓医于食”的理念,应用药食同源理论,以具有补益功效的“食补”作为日常养护胎气的首选,同时根据病证需要,辨证地给予中药治疗。临床上,一定的后天因素会使虚弱体质发展为“病质”“虚证”,如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母虚则胎弱”,中医对证施补,方能有效。例如,气虚证孕妇可表现为神疲乏力、活动后气短加重、少气懒言、易感冒、虚汗多、舌胖大或有齿痕等,可应用山药、大枣、黄芪等药食,通过阶段性养护以改善体质、母胎共养。依据药食四气五味的特性,进补需把握尺度,合理选择时机,避免发生峻补,导致“火热之邪”旺盛,引发胎动不安。

图4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中医关注天人合一、形神兼具、心身共治,针对孕妇这一特殊群体,应中西协同、发挥优势,依据体质特点精准养护,以食养胎、用情护胎,有病先祛病,病去胎自安。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