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吃大闸蟹的季节。饱满鲜甜的蟹黄和细嫩回甘的蟹肉,是每年金秋季节最大的期待。但想要吃到美味的大闸蟹还真是不容易。
首先,就是这居高不下的价格,总让人会在满足口腹之欲还是捂住钱包间来回纠结;而好不容易下定了决定,又需要在网上琳琅满目的产品中分辨真假大闸蟹,同时还要找到品质和性价比皆优的选择;最后,在满怀期待的收到大闸蟹礼盒后,还要跨越最后一道难关——从一堆被困得结结实实、一动不动的螃蟹中准确地找出死掉的大闸蟹。
尤其是网购的大闸蟹,由于长途跋涉过程中温度升高、缺氧等等不良环境因素,很容易就在一命呜呼了。而挑死蟹这事儿又尤其重要,它不仅仅是我们跟商家索赔的证据,还能避免咱们一不小心把自己吃进医院。
此时,嫌麻烦的吃货们总是会发出一个灵魂质疑:明明表面看起来差不多,为什么死掉的大闸蟹就不能吃了?
小标题:死大闸蟹为什么不能吃?
一个最简单的原因,死掉的大闸蟹不好吃。
吃大闸蟹,就是为了一口鲜美,而这份鲜美就来自于大闸蟹体内极高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一旦大闸蟹死亡,这些游离氨基酸很快就会被破坏,大闸蟹的肉质也变得松散,此时的大闸蟹能吃,但真的不好吃。如果大闸蟹死得久了,腐败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挥发性化合物,而它们闻起来可就是满满的“死亡的味道”,寻常人根本就吃不下去。
如果不好吃还不足以阻止你,那吃了会中毒呢?
小标题:死大闸蟹中有大量微生物
吃死大闸蟹,是真的有可能食物中毒。实际上,以大闸蟹为代表的河蟹们,只要死了都不能吃,而这与它们的生活习性有关。
我们还是以大闸蟹为例,无论人工养殖种群还是逃逸扩散后的所谓“野生种群”,都偏好在河底、沟底等泥沙和淤泥等环境中生活,而这种环境中的微生物量是非常巨大的,大闸蟹自身体内外都会携带大量的微生物。
大闸蟹活着时,它们自身的免疫力足以抵抗这些微生物的入侵,而一旦大闸蟹死亡,微生物就会很快攻陷大闸蟹的全身。
大闸蟹自身的含水量较高,体内极高含量的游离氨基酸和含氮化合物等物质,而这些都是微生物繁殖的有利条件。一旦大闸蟹死亡,免疫系统崩溃,微生物就会快速在大闸蟹体内攻城略地,将大闸蟹变为自己繁殖的大本营。随着大闸蟹死亡时间增长,大闸蟹体内的细菌总数就会逐渐超过食用安全的阈值,而大闸蟹的外表也会从富有光泽感的青壳、白肉逐渐变得暗淡发黑、蟹膏腐化,肉质化水,整个蟹都散发出一股死亡的味道。
而且,微生物对大闸蟹尸体的攻击还是内外夹击。除了大闸蟹在日常生活中潜伏在它表面的微生物,在大闸蟹的消化系统,尤其是胃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
这是因为大闸蟹本身是一种杂食性的动物,它不仅以鲜活的小鱼虾、螺蛳等喂食,也不抗拒吃点死掉甚至略带腐败的水生物尸体,而这自然也会让大闸蟹的胃袋能收集起了许多微生物。随着大闸蟹死亡,身体系统崩溃,胃也无法继续禁锢这些微生物,它们便会和体表的微生物们一起里应外合地迅速“吃掉”大闸蟹的尸体。
小标题:大闸蟹尸体中的组胺也很危险
除了微生物超标的风险,微生物在大闸蟹尸体内的繁殖还会产生另一种更为危险的物质——组胺。
大量繁殖的微生物会以游离氨基酸为原料,产生大量的尸胺、腐胺、组胺、酪胺以及少量的亚精胺和精胺,而且大闸蟹尸体所处的环境温度越高,这些生物胺生产的速度就越快。在一项专门针对死后大闸蟹成分变化的研究中就发现,在大闸蟹死亡5小时后蟹黄和蟹肉内的生物胺含量就开始急剧增加了。24 小时时腹部肉和蟹黄中的生物胺含量就已经超过了200mg/100g,尽管此时尚未达到会令人一吃就中毒的浓度,但在微生物超标和生物胺过量的双重攻击下,免疫力稍差的人很容易就会中招。
在生物胺中,又以组胺最为危险。尽管组胺是天然存在于动物体内的一种物质,我们自己的皮肤、肺部和肠粘膜的细胞中都含有大量的组胺,但这并不妨碍人类会因为摄入过量组胺而中毒。
通常情况下微量摄入的组胺并不会产生影响,但通常情况下超过100mg的组胺就有可能引起人体的不适了,而且由于每个人的耐受程度不同,中毒剂量也并非完全绝对的。而一旦中招后,就可能在几十分钟到几小时内出现面部、胸部和全身皮肤的潮红和热感,同时伴随着全身不适、芥末充血、头痛、恶心、腹泻、心跳过速、胸闷、血压下降等一系列的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当场休克。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是过敏,实际上是组胺中毒。好在,大部分情况下组胺中毒并不会致命,症状通常较轻,在1~2天内就能恢复健康。
尽管目前我国因为大闸蟹导致组胺中毒的案例还是比较少的,但要知道一只死掉的大闸蟹里不光有过量的生物胺,还有着大量未知的微生物,而当这多重的风险因素叠加在一起,免疫力弱的人就很容易中招了。即使没有到吃进医院,但美食没想享用到,却要与马桶“相亲相爱”好几天,也不是什么好体验。
Refer:
1、Wang, Y., Zhu, Y., Shi, W., & Wang, X. (2020). Quality evaluation of living and postmortem Chinese mitten crabs (Eriocheir sinensis). Food Science & Nutrition, 8(5), 2327-2340.
2、Ghosh, A., Rathore, A., Gaba, S., Kamli, M. R., Maigoro, A. Y., Kwon, H. W., ... & Malik, A. (2025). The Chinese mitten crab (Eriocheir sinensis) and its microbiome: A review. Aquaculture, 595, 741518.
3、Jiang, S., Zhang, W., Qian, X., Ji, J., Ning, X., Zhu, F., ... & Zhang, K. (2023). Effects of hypoxia and reoxygenation on apoptosis, oxidative stress, immune response and gut microbiota of Chinese mitten crab, Eriocheir sinensis. Aquatic Toxicology, 260, 106556.
作者:海德拉
审核:张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博士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来源: 星空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