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道银 广州圣泉医院
审核:孙 录 广东省中医院 主任医师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针灸学会疼痛与抑郁相关病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焦虑已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无论是繁重的工作压力、学业负担,还是紧张的人际关系,焦虑情绪似乎如影随形,影响着大家的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然而,面对焦虑,许多人可能并不自知,或者知道自己焦虑了却不知如何应对。今天,我们将通过探讨焦虑的识别方法、成因及治疗策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并管理这一情绪。
一、“洞察”焦虑:识别情绪信号的技巧
1.常见症状
焦虑并非无迹可寻,它通常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症状。生理上,焦虑可能表现为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出汗、肌肉紧张、头痛、胃痛、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如失眠或嗜睡)等;心理上,则可能出现过度担忧、恐惧、易怒、对未来感到绝望或无助等。当这些症状频繁出现,并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时,就需要警惕可能是焦虑情绪在作祟。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2.情境分析
焦虑往往与特定的情境或事件相关联。例如,面对即将到来的考试、公开演讲或重要决策时,大家可能会感到特别紧张、不安。但如果这种紧张感超出了正常范畴,持续存在且难以自我调整,那么就需要进一步评估是否存在焦虑问题。
3.功能损害
焦虑情绪若严重到干扰了个人的人际关系、工作表现、学业成就或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那么这很可能是焦虑症状对个体功能造成了显著损害的信号。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二、“揭秘”焦虑之源:深入剖析成因
焦虑的成因复杂多样,可能涉及遗传、环境、心理和社会文化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1.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焦虑情绪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1]。家族中有焦虑障碍史的人,其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2.环境因素
长期处于高压环境、经历创伤性事件(如亲人去世、离婚、失业等)、社交孤立或不良的家庭关系等都可能成为焦虑的诱因。
3.心理因素
个体的认知方式、情绪调节能力和应对策略也会影响焦虑水平。过度担心未来、消极的自我评价、缺乏自信以及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等都可能加剧焦虑情绪。
4.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竞争压力、对成功的过度追求、媒体对焦虑情绪的渲染等社会文化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焦虑情绪的普遍化。
三、“驾驭”焦虑:治疗策略与实践
1.心理治疗
(1)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可增进患者对焦虑的了解和应对能力,帮助他们放松躯体及心理,引导其应用理性、正向的认知取代错误、消极的认知,学会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减少不必要的担忧和恐惧。
(2)心理教育: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患者普及焦虑的相关知识及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提高自我认知,增强他们应对焦虑的信心和能力。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3)放松训练:患者切不可将不良情绪憋在心里,应该合理、正确地发泄内心的不良情绪,如通过冥想、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法等方式释放内心压力,有助于缓解身体的紧张状态,减轻焦虑情绪。
2.药物治疗
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抗焦虑药物或抗抑郁药物。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患者快速缓解焦虑带来的症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滥用和依赖。
3.生活方式调整
(1)良好睡眠:良好的睡眠习惯有助于稳定情绪,减少焦虑。建议确保睡眠环境舒适、安静,尽量避免在睡前6小时内摄入咖啡因、酒精等。睡前可进行一些放松活动,如听轻音乐或冥想,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影响睡眠。
(2)健康饮食:均衡的饮食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提升心理韧性。增加对柑橘类水果、西红柿等蔬菜及低脂肪乳制品的摄入,减少对高脂肪乳制品、甜点的摄入可降低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的风险。
(3)适量运动:运动能够释放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可以选择做能让肌肉放松、让内心安静的运动,如慢跑、瑜伽、太极、游泳等。
(4)培养兴趣爱好: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如阅读、书法、摄影、钓鱼、画画等,可以转移注意力,建立自信心,增加生活的乐趣和满足感。
4.社会支持
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寻求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士的支持和理解,对于缓解焦虑情绪至关重要。
焦虑是现代人常见的情绪问题之一,但通过科学的识别、深入的成因分析和有效的治疗策略,我们完全有能力管理并克服它。更重要的是,面对焦虑时,我们要勇于正视自己的情绪状态,积极寻求帮助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张红艳. 青少年广泛性焦虑障碍与遗传及环境因素相关性分析[J]. 婚育与健康,2022,28(16):113-115.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