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上关于人工智能(AI)的资讯铺天盖地。起初笔者也看不太明白,渐渐地才有所感悟:AI的发展,似乎已经可以超越目前人类智能的一部分了。
于是好奇,AI为什么这么强?
试用了几次,发现AI果然厉害。不论什么问题,它总能提供一个答案。而且当你不断地追问下去,它还会不断修正先前的回答。这不由让我想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和《百科全书》主编狄德罗在书中写道:“我们好像是一个掌管以知识与经验为财富的世仆,当幼主向我们询问某一财产的情况或提取某一财产的收益为用度时,我们除尽量敏捷地告诉他之外,还要说明其丰吝和利弊的情形。”
狄德罗的话仿佛是对AI的设计及预言。今天来看,《百科全书》的意图和AI是一致的,是总结和利用人类知识的工具。
也可以换一个视角来理解,原始人大多数的认知是线状关系,非黑即白。古希腊哲人的思辨建立基本的逻辑认知关系,三段论成为必要的认知条件。而当哥白尼、培根、伽利略、牛顿等科学思想家的新认知,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浪潮,人类社会进入科学技术时代时,三段论的逻辑依然是基础。而思维的视角则加上了时间、实践、辨伪等维度。二战时期,图灵机出现,机器人也随之被研发出来。
目前,大多数AI成为了人类的助手。可以说,它是建立在人类几百万年来积累的基本全部知识的大数据上,从“心”所欲地利用各个维度的逻辑梳理,再用语言文字或行动表达出来。
目前,AI已经学会在不断地反驳和争论中,不断地修正不恰当的观念。而社会中的个人,不管智商多么高,认知都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获得一个概念都需要经过社会实践的过程和合理的认知过程。
搞明白上述疑问之后,我连续向AI发出了4个问题:概念史研究与AI有关系吗?中文概念史研究应该如何向AI学习?人类可以向AI学习到什么?思维一词的中文概念史是什么?
很快,笔者就收到了答案。
前三个问题的答案都符合并超过我的期待,AI措辞清晰准确,思考认知维度丰富,也没有书匠的教训人的口吻。特别是“向AI学习什么?”的回答,居然是罗列出20多个具体思辨的方向,供读者去个别或全面地深入研究。很明显,这就是我们需要向AI学习的。
至于“思维的中文概念史是什么”,AI给出了6个思辨角度,具体的思维的中文概念史的文献,则是出现得十分“可怜”,仅给出了几个人名,完全没有一个思想者关于“思维”下的定义,更别说其定义的演进史了。这样的回答,几乎文不对题。
不得不说,AI在不到百年间成长至今天,已经拥有丰富的创造力,并成为新质生产力,很值得人类学习。但对于这个由人类发明的既似老师又似学生的AI,笔者真的很矛盾,也只能既欢喜又担忧了。
(作者钟少华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研究员)
来源: 科普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