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在养生保健方面拥有完善的理论体系,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四季气候变化,通过调整个人的饮食、起居、情志,配合导引、吐纳运动,可以达到不生病、少生病的目的。
1.起居调摄
春季阳气开始生发,天气转暖,衣着宜宽松舒展,春不忙减衣,注意保暖,入睡时间不宜超过子时(晚上11点),早些起床,日出而作。
图源:Pixabay
夏季阳气旺盛,气候炎热,衣着可选用天然棉、麻、丝质等吸湿性能好的材料,日长夜短,适当午睡,晚睡(不宜超过子时)早起,出户多活动、多晒太阳,适当出汗,不宜长时间在空调房内,避免贪凉。
秋季阳气开始收敛,燥气当令,天气干燥,宜多涂抹润肤霜,天气渐凉,逐渐增衣,以防感冒,早睡早起,收敛神气。
冬季阴寒气盛、阳气内藏,起床可稍晚些,顺应阳气的藏与升,衣着注意保暖,日常可多晒太阳或浴足防寒。
2.饮食调养
春季万物复苏,饮食上宜多食生发之品,如葱、蒜、韭、蒿、芥等辛香鲜嫩之菜,少食辛辣、寒凉之品,可选择香椿香葱煎蛋、韭菜炒鲜虾、春笋炒腊肠等药膳。
夏季暑热较重,宜多食甘凉之品,如西瓜、苦瓜、莲子、绿豆、马齿苋等,不宜过食冷饮、甜黏之品,可选择凉拌马齿苋、南瓜绿豆汤、金银花水鸭汤等药膳。
图源:Pixabay
秋季多燥易伤阴,应多食滋阴润肺之品,如雪梨、银耳、百合、莲藕、枇杷等,少食油炸、烧烤等燥热之品,可选择百合栗子羹、银耳雪梨羹、玄参麦冬排骨汤等药膳。
冬季阴寒气盛,宜多食温热之品,如牛肉、羊肉、胡桃肉、黑豆、龙眼肉等等,少食辛辣动阳、寒凉伤阳之品,可选择芝麻桃仁糊、八角焖牛腩、当归生姜羊肉汤等药膳。
3.情志调畅
春季宜顺应生发之气,保持情绪乐观、精神愉悦,避免急躁易怒或生闷气,可出户踏青、出游、放风筝等活动舒缓不良情绪。日常宜欣赏亲切爽朗、生机盎然的角调式乐曲,如《胡笳十八拍》等。
夏季炎热,易心烦易怒,扰乱心神,可午后漫步林间、溪边垂钓、纳凉品茶等,保持心神的宁静,消暑除烦,心静身凉。日常宜欣赏活泼轻松、欢快明朗的徵调式乐曲,如《紫竹调》、《百鸟朝凤》等。
秋季宜逐渐收敛神气,保持情绪稳定,平心静气,宜登高望远、赏观秋景,缓解忧郁、紧张等情绪。日常宜欣赏高亢悲壮,铿锵雄伟的商调式乐曲,如《阳春白雪》《黄河大合唱》等。
冬季宜顺应收藏之气,精神放松,心态平和,培养琴棋书画爱好,养成凝神静气的习惯。日常宜欣赏清纯温婉、潺潺流淌的羽调式乐曲,如《梅花三弄》、《汉宫秋月》等。
4.导引吐纳
四季均应结合自身的体质选择适当的运动,建议选取相对比较柔和的健身方式,如八段锦、太极拳、六字诀等,以达到全身微汗为宜,不可过度出汗。尽量避免运动后马上喝冷饮,迎风而吹。
5.穴位按摩
5.1 取穴
春季可选具有升阳益气、疏肝理气作用的膻中穴(具体取穴方法请查阅相关资料,下同)、气海穴、太冲。夏季可选具有通利三焦、利水除湿作用的支沟穴、阴陵泉穴、水道穴。秋季可选具有调补肺气、健脾和胃作用的肺俞穴、足三里穴、脾俞穴。冬季可选具有作用的温阳益气、益肾固精的气海穴、关元穴、肾俞穴。
5.2 操作方法
用指腹对穴位进行点、按、揉,用力时要均匀柔和,有一定的渗透力,以局部感觉或酸、或麻、或重、或胀为度。穴位处和手指可涂抹植物精油或凡士林等按摩油/膏。
5.3 注意事项
穴位按摩不宜在过饥或过饱时操作;皮肤破损处不可按摩;按摩时力度应由轻到重,切不可用蛮力,以舒适为度。
主要参考文献
[1] 马烈光,蒋力生.中医养生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2] 张其成.《黄帝内经》养生大道[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5-124.
[3] 杨志敏.每日一膳[M].广洲:广东科技出版社,2017.
供稿单位:重庆市中医院
审核专家:李群堂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