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为农民传授农业种植管理技术。
丹心书写奉献,柔肩勇担重责。她是一名普通的从事蔬菜遗传育种研究的科技工作者,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埋头苦干,兢兢业业地服务在农业第一线,为农户们送去新技术,带来新希望;她还是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全省土肥工作者先进个人。她履行自己的职责,扎扎实实带领团队深耕在科研一线,攻坚克难,把“扎实服务三农,推动蔬菜行业进步”的职责勇挑肩头。她说:“我要为农民奔走,为农民说话,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不负使命。”她就是来自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的研究员王艳。
迎难而上坚守三农一线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卖,实现农民富”。常年和农民打交道,服务三农的工作让王艳更加了解农户的处境,在她看来,真正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一定是对泥土有着深深的热爱,一定能沉下心、俯下身,深入田间地头,去了解农户需求及产业发展瓶颈。
和县、舒城、岳西、金寨、太湖、潜山、石台……王艳一步一个脚印,躬耕青山绿水间,把“科技论文”写在江淮大地上。尽管农业科研是一项艰苦、单调、细致、耗时、费心、费力的工作,但她早已跟农业结下了深深的情谊,“菜农们充满期望、信任的眼神是支撑我坚守在蔬菜产业发展行业的信念和动力。”她说。
安徽石台的七都镇八棚村位于平均海拔900米的七井山,长年云雾缭绕,被誉为“悬在云端上的一片净土”。但由于缺乏科学技术,该村形成了土壤酸化、病虫害泛滥的恶性循环,大片土地丧失种植蔬菜的条件,大批农民束手无策,失去种植信心,纷纷外出谋生,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贫困人口居高不下。八棚村村“两委”和县农业部门联系到他们寻求解决之道。没有实地考察如何妄下结论?安排好手头的工作,王艳同团队一行简装出发,山高路险,产区又呈零星分布,有时要徒步翻过一个山头才能从这个基地赶到下一个基地,汗水、雾水、露水可能还有团队姑娘默默擦下的泪水,考察的几天中衣服没有一处是干的……经过对当地条件及栽培管理现状进行细致调研后,王艳与团队成员为该地蔬菜产业提出了针对性的技术整改建议,并在之后的实施过程中进行跟踪技术指导,先后培训农民技术员15人、科技示范户30户,培训蔬菜种植户300多人次,指导全村发展大棚蔬菜600亩,蔬菜年收入600多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7%,现在大棚蔬菜成为八棚村的主导产业,同时让石台高山贫困人口脱贫不返贫,走上富裕之路。
潜心钻研把技术送到农民手中
为了我省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良种,广大农民能实现增产增收的美好愿景,王艳与团队成员十几年如一日地辛勤耕耘在科研一线,秉承“感恩、负责、拼搏、超越”的进取精神,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积极开展科研创新工作,取得一系列丰硕科研成果,积极开展成果示范应用推广,为农民带去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其研发的相关成果获得安徽省科技奖、中华农业科技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等省部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2项;利用传统育种和现代育种结合的手段先后培育系列瓜菜新品种50余个,研发配套栽培技术20余项,新品种新技术在提高产量、品质的同时,有效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其中选育的皖粉系列番茄填补了省内设施专用型品种的空白,解决了生产上的一品多用现象;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制订并颁布实施地方标准17项,编写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系列教材1部,发表论文34篇;在主产区建立示范基地20余个,年举办规模化现场观摩培训10余场次,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大面积应用,有些品种已成为一些蔬菜产区的主栽品种,提升了安徽省自主研发品种的市场份额,创造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科研攻关永无止境。谈及今后工作,王艳表示,面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项光荣而艰巨的时代重任,身在农业一线,应当牢记总书记嘱托,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践行新时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潜心钻研,求实创新,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力量!
来源: 安徽省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