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10 月 12 日,中国科学院植物学博士、正高级研究馆员史军在科普中国·星空讲坛“探秘星河 逐梦九天”主题场带来演讲《把菜园搬到太空去》,为我们讲述太空探索中的植物科学知识。
以下是史军的演讲节选:
大家有没有发现,如果你们家小区周围有一块没有人管理的地的话,很快它就会变成菜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中国人,即便是移居到了海外,也会把所有的能开垦的地全都变成菜地,这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面的一种执念。
那么,为什么中国人会有这种执念?
我们中国人之所以这么爱种菜,主要是跟古代的这几方面原因有关系:一是营养获取的问题;二是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的社会经济模式的影响;三是烹饪熟食的习惯;最后,古代中国战乱和极端天气频发,也使得我们的祖先对种菜有着深厚的情感。
具体如何理解呢?我们来简单说一下。
人体所需要的几大营养素,通常来说可以总结为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蔬菜能为我们提供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十分重要的维生素、糖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碳水化合物,还有水。值得注意的是,水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营养成分。除此之外,还有矿物质和膳食纤维。
人体对维生素的需求很大,尤其是维生素C。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人类自诩为“万物之灵”,但大家可能不知道,人类是世界上少数几种不能自行合成维生素C的动物之一,就这点上看起来人类并不高级,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从蔬菜中获取这种营养成分。因此,我们对种菜有着强烈的需求。
有人可能会说,我不喜欢吃菜。那还有另外一个替代方案,就是吃水果,水果里也含有维生素,但在古代中国,这个方案执行不了,这与古代中国的经济模式有直接的关系。
为什么这么说?大家可以想想我们今天获取的大量水果是从哪里来的?从菜市场、从超市——我们买来的。有没有谁家说,我们家果子不用买,都是自家种的?这种情况很少。但在古代中国,不可能有这样的超市、市场。为什么?因为在古代中国,基本的经济模式是小农经济。什么叫小农经济?就是各家各户生产的食品用品都是供自己使用的。换句话说,我们的饭碗里盛的、身上穿的,都是自己家生产的。
小农经济的建立与一个人有密切关系,那就是商鞅。商鞅变法,总结来说有两点基本的事情:一是奖励军功,打仗打得好的重重奖赏;二是奖励耕作,种地种得好的也重重奖赏。除了这两点外,还确立了小农经济。
有人可能会问,不鼓励经商,这跟不能吃水果有什么关系呢?比如你家种了100亩地的苹果树,收获的果子能保存多久?以我们今天的技术,放在冷库里保存一年都是没问题的。但在古代,缺乏冷藏设备,最多大概只能保存三、四个月,然后就烂了,你吃什么?你说可以卖掉,对不起,不鼓励经商。在古代中国,士农工商是阶级排序,商业排在最后。这种情况下,用种水果来满足营养需求也不靠谱。所以最靠谱的办法是家里种一小菜园,随时都能拔菜吃。
有人可能又会问,如果能通过吃菜解决营养问题,那上山采野菜不就行了,何必种菜?这又涉及到很重要的问题。我们中国人很早就进入农耕时代,定居后,采集变得越来越困难,你会发现想采集的野菜离自己家越来越远。有一天你会发现,采集获取的菜付出的能量,远远多于吃这些菜获得的能量。这时怎么办?还是得种菜,而且要种很多。
为什么要种很多?因为我们要把菜做熟了吃。为什么要做熟了吃?因为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给庄稼施肥可以提高产量。施什么肥?当然不是化肥,那时没有化肥。施农家肥。所谓农家肥,就是人类和动物的排泄物,把这些东西放到田里去,施到庄稼上,能得到很好的收成。
但这带来一个很大的麻烦——寄生虫的危险,特别是蛔虫,蛔虫卵会沾在菜叶上,被人吃到肚子里。有人小时候可能吃过“宝塔糖”,就是用来杀蛔虫的。古代没有宝塔糖时怎么办?把菜烧熟了吃,在烧的过程中可以尽可能杀死蛔虫卵,得到比较安全的菜。这也迫使人们去种更多的菜,为什么?因为杀虫卵的同时还会破坏营养元素。有人可能会说,破坏了营养元素,吃这菜还有什么用?没关系,破坏一半还有一半,多吃一点就行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逻辑,这也促使我们中国人更喜欢种菜。
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让中国人喜欢种菜,那就是在古代中国,无尽的战乱和极端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很大。
古代经常发生大战,战争一来,最遭殃的是老百姓。战争过后,田园庄稼地被破坏,有时仅仅是因为误了农时,没有及时收获,这些植物的籽粒就没有任何的用处和意义了。这个时候怎么办?我们只能食用一些应急食物,比如蔓菁。它的特点是根部碳水化合物含量丰富,吃了能填饱肚子。在兵荒马乱的时期,很多人依靠蔓菁这样的蔬菜填饱肚子,从而度过艰难岁月。这也使得我们中国人对许多蔬菜有着根深蒂固的热爱和热情。
来源: 科普中国说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