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钙化、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三种常见的血管病变,也是体检时经常会听到的名词,它们中哪个更危险?

其实,动脉钙化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危险性较小;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程度较高,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也更多。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解读三者之间的区别,并教你科学防控。

受访专家

河北省人民医院老年病内科主任医师 李刚

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王利宏

动脉钙化:血管的“疤痕”

很多钙化是在人体病变修复过程中形成的,整个过程和伤口愈合结疤类似。

动脉钙化主要是动脉受损修复后,组织细胞中钙离子沉积所致,可视为受损修复后形成的“疤痕”,通常表示损伤部位的炎症反应已经稳定。

某些情况下,如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钙化,不仅不会对疾病的发生概率产生显著影响,一定程度上反而对动脉本身产生保护作用,降低斑块破溃的可能性。

动脉硬化:生理性变化

人的动脉有一定弹性,随着年龄增长,动脉弹性逐渐减弱,内膜增厚,管径变小,导致血液流动的阻力增加,进而可能引发血压升高。

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久坐、长期压力过大等因素都会加速它的进程。

动脉硬化本身不是特别危险,但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会随着年龄增长和其他危险因素的加剧而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管腔狭窄或堵塞,导致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动脉粥样硬化:三者中最危险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过程是,动脉内膜受损后,血液中的胆固醇进入内膜中,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大量积聚,进而形成硬化斑块。

若剖开斑块,会看到许多淡黄色小颗粒状的泡沫细胞,犹如小米粥,所以被称为粥样硬化。

这些斑块易破溃,诱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和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如动脉瘤等。

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等。因此,预防和治疗粥样硬化需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包括调整生活方式,使用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服用抗血小板药预防血栓等。

防心脑血管病要趁早

有些人认为,心脑血管疾病是“老年病”,年轻时不需要提早预防。实际上,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只有将血脂、血压和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保持良好生活方式,才能降低患病风险。

管好“三高”

  • **“坏胆固醇”控制在1.8毫摩尔/升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又称为“坏胆固醇”,当它在血液中过多时,容易沉积在动脉壁上,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导致动脉狭窄。

  • **血压保持在120/80毫米汞柱以内。**血压升高会对血管壁产生损伤,增加斑块在血管壁堆积的风险。

  • **空腹血糖低于5.6毫摩尔/升。**高血糖会损害内皮细胞功能,使血管内膜发生炎症反应,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合理膳食
在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全因死亡中,饮食不健康占比超过三成。尽量选择低脂、低盐、低糖、高膳食纤维食物,少吃饮料、罐头等加工食品,每日盐的摄入量不要超过5克。

规律运动

适度的运动能锻炼心肺功能,增强骨骼肌肉的韧性,提高免疫力,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建议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者75分钟高强度身体活动。如无法达到推荐量,尽可能多活动也有助降低风险。

控制体重

肥胖会增加心脏耗氧量,加重心肌缺血。肥胖者常合并血脂、血糖、血压异常,共同加剧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美国心血管疾病预防管理指南指出,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在25及以上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建议将体重指数控制在25以内,必要时可就医干预。

尽早戒烟

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导致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烟草中的化学物质会引起炎症反应,促进斑块形成,还会促进血液凝固,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因此,戒烟对预防和管理心脑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来源: 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