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1月1日起,世界卫生组织所有6个区域的116个会员国已向世卫组织报告了猴痘病例。截至 2024年6月30日,全球报告猴痘病例超过9万例,其中死亡208例。猴痘病例中84%为男男性行为者。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随着监测范围在非流行国家的扩大,可能会发现更多的猴痘病例。
01 **什么是猴痘?**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病毒性人兽共患病,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该病于1970年初次在人类中发现,主要见于非洲中西部雨林国家。
02 **传染源是什么?**猴痘病毒的主要宿主为非洲啮齿类(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灵长类(多种猴类和猿类)由于与感染的啮齿类动物接触偶可感染。感染动物及猴痘病毒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03 **传播途径有哪些?**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
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亦可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通过飞沫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病毒还可通过胎盘从孕妇传播给胎儿。
04 **易感人群有哪些?**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因此,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群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
05 **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感染猴痘病毒后,潜伏期为5-21天,多为6-13天。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
发病早期出现寒战、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上,可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
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猴痘引发的皮疹可单个或多个,皮疹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皮疹多呈离心性分布。通常皮疹经过斑疹、丘疹、疱疹、脓疱和结痂阶段,不同阶段皮疹可同时存在,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从发病至结痂脱落约2-4周。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预后与感染的病毒株、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
06 **如何预防猴痘?**目前临床上尚无对猴痘患者特效的治疗方式,但可采取以下措施积极预防猴痘。
注意手卫生
猴痘病毒为DNA病毒,耐干燥,在衣被等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且病毒可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日常生活中应做好手卫生,避免污染物品通过手作为媒介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
避免接触传染源
避免与可能来自疫区的人发生亲密接触。在与性伴侣亲密接触前应该了解其3周来的旅行史,防止因接触而被感染。不接触可能携带猴痘病毒的动物,比如野生或者来历不明的猴类、啮齿类动物等。
提高认知和防控意识
尽量不前往有猴痘疫情发生的国家和地区,疫区归国人员需注意自我健康监测,出现皮疹等症状时,应主动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疫区旅行史、可疑动物和人员或猴痘病例的接触史或暴露史,以助于诊断和治疗。
若在国外有过接触史和暴露史,尚未出现症状,可主动联系当地疾控中心进行咨询和报备。
来源: 漳州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