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存在着睡眠问题,“别睡了,起来嗨!”“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两点睡,六点起,ICU里喝小米”等网络调侃语甚是流行。
图源:Pixabay
在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六成以上90后觉得睡眠不足,即超过了3亿中国人存在睡眠障碍,且该数据仍在逐年上升。良好的睡眠质量是人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重要保证,对人体的健康极为重要。那么什么是健康睡眠呢?
并非每天必须睡满8小时
过去传统的看法认为,每个人每天应睡8个小时,如果超过或不足8小时,就是睡眠过多或过少。然而8小时只是一个大概的尺度,不同的人需要的睡眠时间差异较大。一个人如果长期以来每天只睡6小时左右,而第二天仍旧精力充沛,毫无不适感,那么这点时间对他来说就已足够。睡眠时间的长短就像一个人的食量,并无统一的标准。
评价睡眠质量好坏的标准,不应简单地以睡眠时间的长短来衡量,而应以是否消除了疲劳、恢复精力来评判。只要第二天感觉精力充沛,没有觉得不舒服,这就表明睡眠质量高,是健康的睡眠。
深度睡眠一小时左右最佳
每个人每天所需的睡眠时间差异很大,这与人的性格、健康状况、工作环境、劳动强度等许多因素有关,与每个人的睡眠习惯也有一定关系。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的睡眠时间远远少于一般人,但他们同样工作、生活得很好。
所以,睡眠的好坏要看整个睡眠中深睡时间的长短,以总睡眠时间6小时计算,一晚的深睡眠时间在50~90分钟都属于正常。按照多数人的生物钟来说,成人最佳睡眠时间应是晚上10时至清晨6时,老年人稍提前为晚9时至清晨5时,儿童为晚8时至清晨6时。需要注意的是睡眠的标准是因人而异的,切忌盲目攀比睡眠的好坏。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不同情况时睡眠也是会发生改变的。
关于健康睡眠的认知误区
误区一:如果能睡,则睡越久越健康。
睡得过久的人往往有睡眠呼吸暂停症、抑郁症或未控制的糖尿病,因而起不来。其实睡眠时间的长短跟健康睡眠关系并不大,质量比时间更重要,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误区二:晚上做梦就表明没有休息好。
梦是一种普通的生理现象,每个正常人在睡眠过程中都会做4-6次梦,如果我们在做梦时没有醒过来就不会把梦记住,也就不知道做了梦,不管有没有做梦的记忆,只要第二天精神状态好,就不能认为没有休息好。
误区三:饮酒可以催眠。
有这种认识的人会在睡前喝点酒,认为这样能很快入睡。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睡前饮酒的确能缩短睡眠潜伏期,但也同样缩短和抑制了深睡眠,导致睡眠变浅和片段化,降低了睡眠的质量。且酒中的有害物质在体内积存损害身体。
误区四:睡眠能储存和预支。
有些白领平日由于工作繁忙所以睡得很少,一到周末却狂睡,片面认为周末多睡可补回平日睡眠不足,殊不知这会使平日睡眠节律失调,更难恢复正常睡眠。因此,平时就要注意规划好作息时间,不要随意去牺牲宝贵的睡眠时间。
误区五:睡不好就找安眠药来吃。
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很多人在失眠后就会自己给自己当医生,随意找安眠药来吃,这样做可能能解决临时的睡眠问题,但常常会因为用药不合理而导致药物耐受、药物依赖、睡眠及心理问题更严重等后果,所以即使要使用安眠药,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误区六:在床上看电视看书有助于睡眠。
有这种认识的人会在床上从事与睡眠无关的活动(读书、看报、想问题、看电视等),时间一长,就会导致床与睡眠没有关系,一上床思维反而开始活跃,因而加重失眠。
误区七:如果晚上没睡好,白天就要抓时间来补觉。
这是失眠人群通常喜欢采取的一种“补救措施”,殊不知,白天补觉会消耗掉当天晚上的睡眠需求,同时因为补觉而减少了清醒和活动时间,会导致晚上睡眠的动力下降,从而加重第二天晚上的失眠,因此而进入一个“晚上睡不好、白天补觉”的恶性循环。所以,尽管前一晚没睡好,第二天白天依然要保持清醒状态去做该做的事及运动。
误区八:睡不好也要躺着。
实际上,我们所关注的是有效的睡眠时间,而不是卧床有多长时间。如果你发现自己睡眠有效性很差时,不要强迫自己躺在床上,而是需要及时寻求专业医生帮助来提高睡眠的有效性。
营造舒适的卧室环境,养成适合自己的睡眠习惯,丢掉不良嗜好,小心踏入睡眠的误区。记住千万不要夸大失眠的后果,不要将卧室变成“痛苦”的代名词,遇到麻烦时一定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切不可误入歧途。
供稿单位: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
作者:文晏
审核专家:魏晓云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