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工业机器人,相信你一定不陌生。工业机器人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早在AI兴起之前,工厂里就已经有了大量的工业机器人了。

但这些随着AI技术的兴起,工业机器人也被赋予了新的能力。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AI是如何给工业机器人赋能的。为了搞清楚这一点,我们先要从传统的工业机器人说起了。

传统工业机器人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工厂开始大量出现。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工厂中最主要的劳动力还是工人,即便是有一些机械,也是需要由人类工人来操纵的。

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编程式的机器人诞生了。这些机器人能够根据预先编写好的程序执行特定的操作。

比如,拧螺丝机器人,它们只需要按照既定的程序旋转螺丝就可以。一些搬运机器人,也只需要根据固定的路径用钳子夹取物体,移动,然后松开钳子放下物体。

相比于人类,这些机器人可以更加精确地完成指令,并且不知疲倦,可以24小时不停地工作,帮工厂节约了大量的生产成本。因此工厂里的工业机器人也越来越多,甚至成为了一些行业的主要生产力。

但很容易想到,这类机器人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它们是预编程式的机器人,只能按照既定的程序运行,如果运行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变化,它们也不能“随机应变”。

比如一个装配车门的机器人,它可以在指定的位置拿起车门,然后按写好的程序把车门移动到车身对应的位置,把车门安装上。

但假如有人把车门换成了一个大锅盖,机器人也会不假思索地拿起锅盖,往汽车上怼。

而如果流水线上的汽车没有移动到指定位置,早期的装配机器人也不会识别出这一点,会直接把车门怼到空气中。

如果想对预编程式的机器人进行调整,就必须修改程序。虽然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工业机器人也有了一定的“容错”能力,但在AI到来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AI为工业机器人“注入灵魂”

AI在工业机器人中的应用非常多,我们从两个具体的例子说起,看一看AI到底是如何为工业机器人“注入灵魂”的。

第一个例子,跟抓鸡翅有关。

一家名叫Soft Robotics接到了一项任务,需要制作一台能够从鸡翅堆里分拣拿出单个鸡翅的机器人。

从一堆鸡翅里拿出一个鸡翅,这件事对人类来说再简单不过了,但对传统的工业机器人来说并不容易。

因为人们很难预先编写程序,规定机器人在什么位置抓取,抓取时候用多大的力度,如何确保拿起来的是一个鸡翅而不是好几个鸡翅?

为了做到这一点,机器人需要先从图像中识别出什么是“一个鸡翅”。而且,因为在实际操作中鸡翅相互堆积,会有遮挡也会有不同光线的明暗变化。因此工作人员先构建了精确的鸡翅物理模型,然后模拟不同光照、不同遮挡的环境,对机器人进行训练,让机器人能够在各种环境下准确识别出“一个鸡翅”。

当然了,能识别出单个鸡翅还没完。

机器人需要根据鸡翅不同的“姿态”,选择合适的夹取位置和角度,从而完成鸡翅分拣这项任务。

在这个简单的例子中,我们就可以看出AI机器人和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差别。借助机器视觉和深度学习技术,AI机器人能够自主识别出要处理的目标。并且在识别出目标之后,选择相应的角度和抓取点,这种实时的识别和调整能力是过去的预编程式机器人不具备的。

另外,在一些情况下,人类和机器人协同工作,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效益。协同工作,并不是说人类去操作机械,它说的是另一类机器人——协同式机器人,也叫cobot。

想安全、流畅地实现人类和机器人的协同,同样需要借助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技术。通过对以往数据的学习,AI可以学会预测人类动作的意图,从而对人类的工作进行辅助。

比如,ABB公司(瑞典通用电气-布朗-博韦里)的YuMi,就是这样一类工业机器人。

它们可以自己完成一些工作,可以机器人和机器人之间配协作,同时也可以和人类之间共同协作完成任务。

AI还能做更多

除此之外,AI还可以让机器人有更加聪明的柔性抓握能力,不用人为设定抓握的力度,它们就能应对不同类型的材料,甚至能够处理之前没有遇到过的物体。

一些生产线上的AI也已经能够根据生产线上的实时数据调整自己的工作流程, 一旦前面有其他环节出现了延迟,不用人为干预,AI也可以自动调节生产流程,保证生产力。

而大语言模型的出现以及广泛应用,说不定也能让未来的工业机器人能更好地和人类工人进行交流,提高生产效率。

AI给机器人带来了更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自主决策能力,让机器人能灵活地适应各种类型的工业生产场景。毫无疑问,AI的加入,也给工业生产带来了新质生产力。

作者:云纪御 科普创作团队

审核:秦曾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副教授

文章由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 星空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