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头要凉,脚要暖」,这句俗语其实蕴藏着深刻的健康智慧,即人体上部应该凉一点,而下部适合暖一点。
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的身体变得“上热下寒”,阴阳颠倒。
身体上热下寒是怎么回事?如何纠正?《生命时报》邀请中医专家为你详细解答。
受访专家
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大科学术带头人 黄穗平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医师 胡随瑜
身体“上热下寒”是怎么回事?
一个人是体寒还是体热,很多时候无法分得那么清楚。临床发现,很多人身体既有寒又有热,也就是“寒热错杂证”。
广东省名中医黄穗平表示,“寒热错杂证”可细分为上下寒热错杂、表里寒热错杂,前者多见于内伤杂病,后者多见于外感疾病。其中,“上热下寒”是临床最普遍的证型。
人体以「膈」为界分为上下,阴阳平衡时,位于人体上焦的心肺阳气就能转到下方,温煦五脏六腑;位于人体下焦的肝肾之阴也能转到上方,滋润心肺乃至全身。这种情况下,人就不会出现怕热或怕冷的情况。
反之,若阴阳不平衡,上下表里不贯通,阳气不能下潜,阴水不能上滋,就会导致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的常见症状
黄穗平介绍,上热下寒有对应的表现,比如:
典型的上热表现为反复发作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咽喉痛、脸上长痘痘、难入睡、易失眠、虚不受补(一补就上火);
下寒则表现为饮食耐温不耐寒、大便不成形、腰膝酸冷、手脚冰凉、下肢浮肿、尿频、女性痛经等。
上热下寒的人多有4个习惯
事实上,“热往上走,寒往下走”是大自然的规律,正常人不会出现寒热两极分化的现象。
但如果生活习惯不好,就会伤及脏腑,进而导致阴阳失衡,出现上热下寒证。黄穗平举了几个简单的例子:
No.1


适当食疗
平时可以喝陈皮水、木香茶醒脾开胃、健脾理气,具体方法是:取陈皮或木香3~5克,开水冲泡频饮即可。
肾是人体的“发热器官”,要想缓解上热下寒,平时应注意养肾,可用平补之法,常吃枸杞、花生、黑芝麻、桑葚等药食同源的食物。
2
养成锻炼好习惯
人体阴阳要想平衡,少不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建议平时早睡早起,每天加强锻炼,但强度不要过大,以半小时为宜。
3
试试蒸桑拿
上热下寒很明显的人,可以尝试蒸桑拿,能将体内多余的湿气排出,但频率不要太频繁,一两个星期蒸一次就行。不过,男性不建议常蒸桑拿。
4
用温水泡脚
中医强调,“寒从脚起”,建议每晚睡前用40℃左右的温水泡脚,可驱散全身寒气。
泡完之后,包括日常生活,可以多搓搓脚底的涌泉穴,能引火下行,令手脚温暖。
5
艾灸
通过艾灸打通中焦,让身体的火下得来、水上得去,从而温暖全身。
一般取穴以下半身为主,引火下行的同时有助温阳滋肾,更易达到寒热平衡,建议取涌泉穴。艾灸最好在中医指导下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上热下寒的人,不能单纯地使用降火的寒凉药物,以免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进入恶性循环
来源: 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