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交媒体上的一则帖子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位年仅26岁的年轻人小李,刚过完生日不久就被诊断出结肠癌四期,第一次化疗让他痛苦不堪,对后续治疗感到无比迷茫。而更让人痛心的是,这样的悲剧并不罕见。那么,面对肠癌,我们真的束手无策吗?答案是否定的。肠镜,作为肠癌早期筛查的重要手段,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并预防肠癌,但却被很多人误解和忽视。
肠癌凶猛,悄无声息
肠癌,这个令人闻风丧胆的疾病,每年都在无情地夺走无数人的生命。在我国,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居高不下,而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肠癌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的隐蔽性。一方面是因为其早期症状并不明显,患者往往难以察觉;另一方面,由于误诊和误治,许多患者错失了早期治疗的机会。具体来说,一些常见的晚期症状包括腹痛、排便异常(如腹泻或便秘)、大便带血、腹部肿块等,在早期并不明显,容易被患者忽视或误解为其他胃肠道问题。等到症状明显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于肠癌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提前5年做肠镜,肠癌风险下降50%以上
那么,如何早期发现肠癌呢?答案就是——肠镜检查。肠镜检查是一种通过内窥镜观察肠道黏膜的检查方法,能够直接发现肠道内的病变和息肉(现在已经有无痛肠镜可供选择,不需要传统肠镜那样的插管和麻醉过程,因此更加舒适和方便)。通过肠镜检查,医生可以及早发现肠癌的苗头,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临床上肠癌的发生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息肉到癌变需要5-10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我们及时发现并切除息肉,就可以有效预防肠癌的发生。具体可以看我们之前发布的这篇文章:
而结直肠癌在50岁以上人群身上较为高发,所以建议45岁左右的人群尽早进行筛查。斯坦福大学团队的一项研究发现,45-49岁首次接受肠镜检查的人群,其肠癌发病风险相对下降50%以上。这意味着,提前进行肠镜检查可以大大降低肠癌的发病风险。因此,专家建议将肠镜检查的年龄门槛调整为45岁,以便更早地发现肠癌的潜在风险。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也曾公开呼吁:“45岁以上的人群,如果没有做过肠镜检查,一定要尽快做一次,做一次可管5年、10年不得结直肠癌。”
肠镜前后,这些事项需注意
在肠镜检查前后,我们也需要注意一些重要事项,以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和身体的恢复。
(一)检查前的准备
首先,饮食准备是肠镜检查前的重要一环。在检查前三天,我们应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等,避免摄入高纤维、高脂肪、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到了检查前一天,我们需要开始食用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果汁等。这有助于清空肠道,为检查提供更好的视野。
其次,药物服用也是肠镜检查前不可忽视的一步。根据医生的指导,我们需要按时服用泻药以清空肠道。服药期间,我们要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
(二)检查后的注意事项
在肠镜检查后,患者可能会感到腹胀不适。这是正常现象,可以通过轻柔按摩腹部、慢慢走动等方式,促进肠道蠕动排气。
在饮食方面,普通肠镜检查后,我们可以正常喝水和进食。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建议马上进食,应待结肠内气体排出、腹胀消失后再进食。如果是无痛肠镜,需要在麻醉药效完全消退后,大约4小时后再恢复饮食。在恢复饮食的过程中,我们要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此外,肠镜检查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还要定期复查:
肠镜检查后,如果发现有异常情况,如息肉等,需要遵医嘱进行治疗并定期复查。一般来说,单发的、直径较小的腺瘤可以每3~5年复查一次。具体的复查周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对于一般的体检患者,如果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可以每5~10年复查一次。但如果在期间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脓血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检查。
而有肠息肉病史或大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则建议每3~5年复查一次。
来源: 泽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