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患者咨询医生:自己经常便秘,排便困难,且已引发痔疮,甚至2~3 d或更长时间大便不通或出现粪便干硬、腹胀、口臭、不思饮食等症状,感到十分痛苦。有无好的办法可以通便,解决便秘难题?本文就治疗便秘及如何正确选用治疗药物进行以下说明。

导致便秘的原因

1.排便动力不足或拖延排便时间:年老体弱、久病卧床、产后等人群,会因膈肌、腹肌、肛门括约肌收缩力减弱,腹压降低导致排便动力不足,使粪便排不干净,粪块残留,导致便秘发生;年轻人常忽视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或因工作过忙、情绪紧张、旅行生活等拖延了排便时间,使已到了直肠的粪便返回到结肠;或因其他原因,如患有肛裂和痔疮等肛门疾病,因恐惧疼痛、害怕出血而不敢排便,从而拖长排便间隔时间。这都可能使直肠壁上的神经细胞对粪便进入直肠后产生的压力感受反应变迟钝,使粪便在直肠内停留时间延长而不引起排便感觉,从而形成习惯性便秘。

2.药物引起:如铁剂、抗组胺药、M胆碱受体阻断药;消化系统用药中的碳酸钙、氢氧化铝制剂、硫糖铝、枸橼酸铋钾、碱式碳酸铋、吉法酯、地芬诺酯等;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丙咪嗪、阿米替林、氯氮平、多塞平等;抗抑郁药、钙通道拮抗剂、利尿剂等均可引发便秘。

3.不良的生活方式:长期久坐、不爱运动、生活压力过大、睡眠不足等因素也是便秘的常见原因。

4.某些疾病所致:急性便秘多由肠梗阻、肠麻痹、急性腹膜炎、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过敏性结肠炎、大肠憩室炎、肛周疼痛等急性疾病引起,因此要积极治疗上述疾病。

长期便秘危害大

1.引发痔疮:便秘时需要排便屏力,导致直肠颈压力增高,阻断静脉回流,使正常肛垫充血性肥大并反复向远侧移位,其中的纤维间隔逐渐松弛,直至断裂并伴有静脉丛瘀血、扩张、融合,甚至夹杂细小的动、静脉瘘,最后形成痔疮。

2.加重心、脑血管疾病:便秘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龄患者,排便时用力过大,会使血压升高,机体耗氧量增加,很容易诱发脑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危及生命。

3.形成腹疝:便秘时,因排便用力过大,腹内压突然增高,腹内脏器如小肠等经腹璧弱处向身体表面突出,可形成腹疝。

鉴于此,便秘需要进行药物治疗,或使用其他办法进行辅助治疗。

排便困难及便秘的药物治疗

泻药是能够促进肠蠕动,增加粪便内水分、软化粪便或润滑肠道而使粪便易于排除的一类药物。常用的药物有渗透性、刺激性和润滑性泻药。

1.渗透性泻药:渗透性泻药也称容积性泻药,口服后肠道吸收很少,可增加肠腔容积而促进肠道推进性蠕动,产生泻下作用。

(1)硫酸镁和硫酸钠:均为盐类泻药。口服后在肠道不易吸收,可使小肠腔内渗透压增高,进而阻碍肠内水分的吸收,增加肠腔扩大后刺激肠璧,产生蠕动,使小肠内容物迅速进入大肠而排便。此类药物排便作用快而强,宜早晨空腹服用,同时饮大量温开水,以便盐类溶液易由胃排入小肠而通便。

硫酸镁口服还可刺激十二指肠及空肠黏膜,分泌缩胆囊素,引起胆总管括约肌松弛,促进胆囊收缩及排空。临床还可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石症。导泻作用主要用于外科手术前或结肠镜检查前排空肠内容物,如十二指肠引流检查,辅助排出一些肠道寄生虫或肠内毒物。通常为10~15g加250 ml温水服用,给药后1~4 h即可导致剧烈腹泻。但是,大约20%的镁离子可被肠道吸收,因此肾功能不良或中枢抑制的患者可能会出现镁离子的毒性反应,这类患者宜用硫酸钠,因为硫酸钠的导泻作用较硫酸镁更为缓和。因镁离子有中枢抑制作用,因此中枢抑制药物(如苯巴比妥)中毒时导泻应选用硫酸钠,不宜用硫酸镁。

硫酸钠易溶于水但不被肠壁吸收,可在肠内形成高渗盐吸收大量水分扩张肠道容积刺激肠壁而引起排便。服用剂量:散剂一次5~20 g,溶于250 ml水中,清晨空腹服用;肠溶胶囊一次5 g,一日1~3次。排便后即可停药,如12 h后未排便可追加服药1~2次。水肿患者、妊娠期妇女和肠道器质性病变者禁用;老人、经期妇女以及严重心、脑、肺、肾疾病和重度衰竭患者慎用。

这两种药物口服过量可导致呕吐、口渴感、腹痛、腹泻、干扰小肠吸收功能,还可反射性引起盆腔充血、失水,故妊娠期女性、经期女性、急腹症患者、体弱者和老年人均应禁用。

(2)乳果糖:分为半乳糖和果糖的双糖。口服不吸收,到结肠后被细菌分解成乳酸,刺激结肠局部渗出,引起结肠腔内容积、肠蠕动增加而促进排便。乳酸还可抑制氨的吸收,有降低血氨作用。肠梗阻、对乳糖或半乳糖不耐受、乳酸血症、尿毒症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应禁用。

(3)甘油和山梨醇:有轻度刺激性导泻作用,直肠内给药后,可很快起效,适用于年老体弱者和小儿便秘患者。糖尿病,颅内活动性出血,头痛、恶心、呕吐者,完全无尿者,严重脱水者,急性肺水肿或急性肺水肿先兆者,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应禁用。

(4)纤维素类:如植物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等,口服后不被肠道吸收,增加肠腔内容积,保持粪便湿度,具有良好的通便作用。

(5)聚乙二醇:可用于治疗便秘、术前肠道清洁准备,肠镜、钡灌肠及其他的肠道清洁准备。每日1~2袋,将药物溶解于水中服用,通常用药后在4 h内导致腹泻,快速清洁肠道。

严重的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或中毒性巨结肠、消化道穿孔或有消化道穿孔危险、肠梗阻或疑似肠梗阻或症状性狭窄以及出现不明原因腹痛症状等患者禁用。

(5)复方磷酸氢钠片:为容积性导泻药,适用于成年患者外科手术前或肠镜、钡灌肠及其他肠道检查前的肠道清洁准备。每次服用该药后可产生1~3 h的导泻。

患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腹水、不稳定型心绞痛、胃瘫痪或肠梗阻、严重的慢性便秘、肠穿孔、急性结肠炎、巨结肠或动力不足综合征、对磷酸钠盐或其他含磷酸盐的制剂有过敏史等患者禁用。

2.刺激性泻药:刺激性泻药也称接触性泻药,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刺激结肠璧推进性蠕动,产生泻下作用。

(1)比沙可啶:属于二苯甲烷类,基本作用与酚酞相仿(酚酞已被淘汰,不得再用),剂型为肠溶片,不能嚼碎服用。还有肛门用的栓剂,直肠给药后,可转化为有活性的代谢物,在结肠产生较强刺激作用。一般口服6 h内,直肠给药后15~60 min起效,排软便。临床可用于治疗急性便秘、慢性便秘、习惯性便秘或腹部X线检查、内窥镜检查前及手术前后清洁肠道,该药刺激性较强,可致肠痉挛、直肠炎等,因此连续用药不宜超过10 d。急腹症、炎症性肠病患者,严重电解质紊乱者禁用。应在餐后1 h服用本品,服药前2 h不得服用抗酸药或牛奶。

(2)蒽醌类:有大黄、番泻叶等药,其中含有蒽醌类物质,可在肠道内分解释出蒽醌,刺激结肠推进性蠕动,4~8 h可排软便或引起腹泻。丹蒽醌是游离的蒽醌,口服后6~12 h后可排便。

(3)蓖麻油:刺激性泻药。口服后在十二指肠分解成蓖麻油酸,刺激小肠,增加蠕动,促进排泄。口服,一次10~20 ml,服用后2~8 h可排便。禁与脂溶性驱肠虫药同用,妊娠期妇女禁用。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等。

3.润滑性泻药

(1)液状石蜡:为矿物油,口服后在肠内不被消化吸收,并妨碍水分吸收,可起到润滑肠壁和软化大便的作用。适用于老人、幼儿便秘、术后排便困难者。长期应用会干扰脂溶性维生素及钙、磷的吸收,故不宜久用。

(2)甘油:用50%甘油溶液(开塞露)注入肛门,可刺激肠壁引起排便反射,还有局部润滑作用,数分钟后即可排便。

泻药应合理使用

泻药可以长期应用吗?答案是不可以!除了纤维素以外,其他所有的泻药都不能长期使用,长期服用泻药会造成很多不良反应。

刺激性泻药中的番泻叶、大黄等由于含有蒽醌类物质,长期使用后可以导致大量色素在肠黏膜中沉积,使肠表面变成黑色,即称为结肠黑变病。肠镜下可见结肠黏膜表面浅棕色、棕褐色或黑色的色素沉着,呈条纹状、斑片状、虎皮状改变。长期服用刺激性泻药,会产生药物依赖性,还会引起肠道微生态的改变。

因此,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类型泻药,如为促进毒物排出,应选硫酸镁、硫酸钠等盐类泻药;一般性便秘,常用接触性泻药;老年人、动脉瘤、肛门手术等,常用润滑性泻药。

很多患者不遵循医嘱,自行长期、连续地服用各种泻药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因为使用一次泻药将结肠完全排空后,需要3~4 d才能将结肠重新填满,因此连续用药是不妥当的。

促进排便的其他措施

药物只能用来缓解燃眉之急,真正解决便秘问题要从生活、饮食习惯方面进行改变。便秘产生的原因大多是饮食结构、生活方式、药物因素、潜在的疾病影响等。如便秘的患者不要长期摄入过多的油炸、烧烤、高蛋白、高脂肪类食物,平时多吃蔬菜、水果、燕麦、多饮水。同时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结肠活动在晨醒和餐后时最为活跃,建议便秘患者在晨起或餐后两小时内尝试排便,排便时集中注意力,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

文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人民医院副主任药师张兴、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崔婷

来源: 康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