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证第三届中国老年健康知识大赛学健康知识的科普效果,主办方向各医院征集了各类适合老年人学习的健康科普文章,我们将通过”健康大讲堂“栏目陆续分享。今天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运动疗法一科主任张琦医生为我们带来“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物理治疗,不得不说的几件事儿”,欢迎老年朋友们学习。

不知您的身边是否有堪比“天气预报预报员”的朋友呢?无论是细雨绵绵的黄梅时节,还是气温骤降的风雨交加,他们的“预报”甚至比天气预报还准确。这当然不是超能力,而是他们很可能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关节疼痛肿胀为主、累及全身的疾病,常呈现左右对称性分布,时好时坏,进一步发展会出现关节变形与机能障碍,最后形成全身性的慢性疾患,是一种全身结缔组织性疾病。好发于35-45岁之间的女性,病程缓慢,呈急性发作。它主要有两类病因,一类是由于自身的免疫系统在某些环境作用下产生了免疫反应,导致滑膜增殖、炎性细胞增殖、软骨退化,另一类是由甲型链球菌引起的感染导致。

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多种症状。在患病早期,可有全身低热、乏力、消瘦、贫血的症状。典型症状是多关节的肿痛症状,受累关节依次为手、腕、膝、肘、足、肩和髋关节,绝大多数患者也是由于这些关节出现肿胀并且隐隐作痛而开始意识到可能患上了这种病。另一个典型症状是关节僵硬,这种僵硬在早晨起床时特别明显,因此又被称为“晨僵”。除此以外,还会出现关节畸形、关节皮下结节、肌肉萎缩、肌腱炎、腱鞘炎等症状。

如何判断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呢?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的诊断标准,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需满足以下6项中的4项:①晨僵1小时以上,持续6周;②至少3个以上关节有肿胀或积液,持续6周;③腕、掌指关节或近段指间关节中,至少有一个关节肿胀,持续6周;④身体两侧关节对称性肿胀;⑤血液检查中,类风湿因子阳性;⑥X线检查发现有骨侵蚀或骨质疏松的改变。

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前发现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大多仅选择服用药物以减轻疼痛;随着康复理念在国内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还选择物理治疗来帮助他们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那么什么是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又能帮助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解决哪些问题呢?

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或Physiotherapy,PT)是一个集预防、治疗及改善由于疾病和损伤带来的功能障碍为一体的专业,旨在使患者的功能最大化并最大限度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现代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物理治疗师作为物理治疗的执行者,主要关注于疼痛处理、增强肌肉力量、增加关节活动度、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活动能力与参与能力等。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物理治疗可以从控制疼痛、扩大受限的关节活动范围、消除关节水肿、提高肌肉力量、改善运动功能以及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在急性期,物理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帮助患者缓解疼痛、矫正关节畸形、恢复和改善体力,物理治疗师会建议这一阶段的患者首先要保证充分的卧床休息,在症状减轻、体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床上体操训练,床上体操训练的动作简单易懂,以不产生疼痛、活动受限关节为目的,如卧床时手从体侧缓慢抬至头顶、五指握拳-张开、腿部蜷起后放平等。物理治疗师还会帮助患者选择个性化的矫形夹板用来固定变形的手指或腕关节,但需要注意一般不要超过3周,避免关节进一步僵硬。

当病情稳定后,物理治疗的目标则过渡到强化肌力、维持正常关节活动范围和改善运动功能的方面。在这一阶段,物理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表现来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对于肌力低下的情况,会选择肌力增强训练帮助患者提高肌力,如让患者保持屈肘状态,大小臂间的夹角为90°,然后保持手臂不动、肌肉绷紧6秒后放松,反复10次。如果关节活动受限,则会选择牵伸训练帮助扩大关节活动范围,如让肩关节受限的患者坐在椅子上,物理治疗师先帮助患者进行做肩部的环转和屈伸动作,然后让患者在不产生疼痛的情况下主动完成上述动作。在日常生活中,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以在避免疼痛和过度疲劳的情况下进行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有氧运动,以此来增强运动功能。另外,清淡饮食、减少不必要的压力、注意患病关节的保暖对于患者来说也非常重要。

作者简介

张琦,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物理治疗专业,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现职称为主任治疗师、教授、硕导。任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运动疗法一科主任、国家孤独症康复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以及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PT教研室主任。北京康复医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物理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物理治疗专业高校联盟副主任委员;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系系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科普健康教育工作委员儿童康复组组长;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康复治疗学组副组长。《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和《The 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Science》审稿专家。

来源: 科普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