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凤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魏军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中西医结合学组副组长

大家常说,春天是养肝的好时节,为什么春天是养肝的好时候呢?

中医认为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界实际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一定会受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直接会影响到人体的变化。

从五行学说来讲,春天在五行当中属木,而五脏六腑当中的肝脏,在五行当中也属木,所以中医认为,肝脏和春天是相通的,是相互对应的,所以春天是最适合养肝的季节。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这个时候人体内的阳气开始升发,我们要好好地去将养我们的肝脏,促进人体阳气的升发。

那么春天该如何养肝呢?在睡眠、运动、饮食方面要注意什么呢?

一、春天容易犯困,睡子午觉能帮助养肝吗?

春天到来以后,白天时间慢慢变长,夜晚时间慢慢变短,很容易出现春困的现象,充足的睡眠对养肝来说非常重要。

中医有一句话说,人卧血归肝。当我们躺平的时候,肝脏血液的回流会更充足,肝脏正常功能的维持,有赖于充足血液的濡养。睡眠充足,肝脏就能够得到更好的休养和自我修复,肝脏功能才能变得更好。

白天处于工作状态的时候,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消耗的能量要在晚上睡觉的时候进行补充。营养物质的合成以及输布,体内代谢产物,有毒物质的排除,都是在夜间睡眠时完成的。

所以夜间睡眠越充分,睡的时间足够长,睡得足够深,机体才能够更好地补充能量,毒素才能够更好地排除。

一般来说,晚上10:30之前上床准备睡觉,能够在子时的时候,子时就是指晚上11:00到凌晨1:00这段时间,有一个比较深沉的睡眠,有利于肝脏修复,也有利于人体整个机能的恢复。白天的时候,一般上午的工作量会比较大,人体消耗也会比较多,在午时,也就是11:00到1:00这个时间段,如果能睡一觉是最好的,如果无法睡觉,安静地静处一段时间,对能量恢复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夜间子时有一个深度的睡眠,白天午时有片刻的休息,对养肝,对身体机能恢复,都是很重要的。

二、春天养肝该怎么运动?

春天气温逐渐开始回升,自然界中的阳气越来越充足,这时应该顺应四时的变化,让机体的阳气开始逐渐升发,主张大家多做一些室外的运动,充足地去吸收自然界给我们的阳气,也就是阳光,多晒太阳补充人体的阳气。

图3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可适当做一些比较舒缓的运动,比如太极拳、八段锦,快走、慢跑都可以。不太主张做特别剧烈地运动,特别剧烈地运动身体会出很多汗,毛孔开泄过度,阳气就会有所损失,尤其是对于老年人。

三、春天有什么代茶饮和药膳可以养肝吗?

在春天前半段时间,尤其在北方地区,天气还是比较寒冷的,这时候建议多吃一些温补的食品。

给大家推荐一款姜枣茶,就是红枣和生姜,或者干姜都可以。姜枣茶可以自制,非常简单,四五片生姜,加上五六枚红枣,用清水把生姜和红枣煮开,煮十分钟左右就可以。姜枣茶有补益脾胃,补养肝血的功效。

春天后半段时间,也就是清明以后,气温会骤然上升,天气比较燥热,容易出现肝脏升发太过的情况,比如会出现牙龈肿痛、鼻子干燥、双目干涩等。

给大家推荐一款菊花茶,菊花有疏风清热,养肝明目的功效,在市面上可以直接买到,买一些优质的菊花用开水冲泡就可以,非常简单。

图4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除了代茶饮,也有很多对肝脏有帮助的药膳,给大家推荐一款大枣枸杞粥,大米、小米都可以,加适量红枣、枸杞,一起煮。大枣和枸杞是比较平和的食物,一般来说多数人群都是可以食用的。如果经常上火,长口腔溃疡、牙龈肿痛、鼻子出血,这样的人群就不太适合吃。

四、平时按摩哪些穴位有助于养肝?

有很多穴位都可以帮助调肝,比较方便操作,找起来也比较方便的穴位,给大家推荐两个。

一个是太冲穴,在大脚趾和第二个脚趾缝隙稍微靠上一点的位置。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刺激这个穴位,对调肝有很好的帮助。如果是偏虚寒体质,比较怕冷,经常手脚冰凉,可以用艾灸的方式刺激这个穴位,有助于升发肝脏的阳气。如果平时比较容易生气,或者肝火比较旺,可以针灸这个穴位,对泻肝、疏肝有更好的帮助。

自己可能没法做针灸,没法做针刺,可以通过按摩的方式,用拇指的指腹对这个穴位进行按压,要有一点力度,微微感觉到有一点疼就行,按压到手觉得有点累的时候就可以停下来,可以在睡觉前进行按压。

另外一个穴位是足三里穴,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穴位。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一个穴位,比较好找,在膝关节的下面。用掌心搭在膝盖上面,手自然下垂,中指自然落到腿的胫骨上面,再把中指稍微往外侧移动一个指头的位置,摸到凹陷的部位就是足三里穴。

图5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肝脏功能正常维持,有赖于气血的濡养,血要靠脾胃运化、吸收来的营养物质来充养,刺激足三里穴,有助于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间接地起到了养肝的作用。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