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证第三届中国老年健康知识大赛学健康知识的科普效果,主办方向各医院征集了各类适合老年人学习的健康科普文章,我们将通过”健康大讲堂“栏目陆续分享。今天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重症医学科董剑虹医生为我们带来大病初愈老人的居家注意事项科普文章,欢迎老年朋友们学习。随着医疗救治水平的提高,很多老年人都可以度过疾病的危重阶段,进入到疾病的恢复阶段,这个时期,有一部分老年人可以离开医院回归家庭了。但是顺利的离开医院,就可以认为是万事大吉,老人就没有风险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需要知道老年人的一些特点:老年人器官功能下降、平衡机制下降,又存在多种疾病(原发病、并发病、其他老年疾病)、还存在睡眠障碍、疼痛、尿失禁、便秘等情况。
尤其是大病初愈的老人,身体虚弱,肌肉无力,多个脏器功能尚处在损伤恢复的状态,居家生活更需要谨慎、细致。我们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首先是要警惕意外伤害。常见的意外伤害有跌倒、压疮、误吸。第一是预防跌倒:生活起居中要做到三个30秒:醒后躺在床上30秒再起床,起床后坐在床边30秒再站立,站起后稳定30秒再行走。夜间尽量在床边使用便盆或便壶。如果需要到卫生间,最好做到有专人看护。若不慎跌倒,也不要过于慌张,不要强行搬动,可以先保持一个合适的体位,在确认没有严重的疼痛和活动受限后再改变体位,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让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救治。第二是预防压疮:卧床时最好穿柔软宽松的衣物,注意及时整理防止衣物堆积对皮肤的压迫,多准备一些不同尺寸的垫子,注意保护骨头突出来的部位。
第三是预防误吸:要提供软硬、温度适中的食物。尽量让老人自己进食,细嚼慢咽,护理人员适当协助。对缺牙较多的老人,装合适的假牙。不能离床的老人取半坐位或半卧位,头部适当前倾。只能卧位的取健侧在下的侧卧位。从口角一侧少量喂食。每餐进食量不要太多。其次是营养补充要循序渐进。营养补充补什么?一要补充优质蛋白质:对于老年人而言,蛋白质的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每天的蛋白质中,最好有一半是优质蛋白质,如瘦肉、乳类、蛋类,鱼虾,豆类等,数量以每天每公斤体重供给1克到1.5克蛋白质就可以了。二要注重补钙:可进食牛奶、豆浆、豆腐脑等食物,同时可以服用一定数量的维生素D或鱼肝由。三是甜食、水果要适量:老年人新陈代谢缓慢,基础代谢也比青壮年降低10%到15%,消耗的热量也会相应降低,而且水果中的果糖在体内容易转变为甘油三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为什么要循序渐进?我们知道如果胃肠道的功能不良,与胃肠道相关的生理过程,包括运动、分泌、内分泌、代谢、消化和吸收过程都会受到影响。对于老年人来说,胃肠道功能障碍在出院后仍然存在。胃肠道运动障碍可以多种表现。如腹胀、消化不良、便秘、腹部痉挛、绞痛和腹泻。大病初愈,家属和患者都会特别重视营养补充、养生保健,希望巩固疗效,使身体尽快完全康复。因此“吃”被放到了重中之重的地位,难免会出现性情急躁、不顾胃肠功能大量进食导致呕吐、腹泻等情况发生,或盲目进补,这些都会事与愿违。再次是康复锻炼要量力而行。
患病的老年人会表现出低肌肉质量、低肌肉力量、低身体功能的表现,就是严重的肌少症,因此运动干预尤为重要。但是大病愈后首先要保证充分的休息,不可过劳。需要功能锻炼的,也应拫据医生的指导和要求量力而行,不可过于急躁,防止肌肉拉伤、骨折等运动损伤。家属辅助训练时应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如关节活动训练次序从大关节到小关节依次进行,用力均匀柔和,幅度由小到大,逐步增大活动范围。康复训练每天进行1~2次,每个动作重复5~8遍,时间由10~15min逐渐延长至20~30min。每周坚持训练4~5天。康复训练中出现不适,如头晕、气短、心悸等,应中止训练。对于可以外出锻炼的老人,建议在上午10时左右锻炼最好。可以做一些散步、打太极拳等较轻的有氧活动。运动强度以运动时稍出汗、轻度呼吸加快但不影响对话为标准,活动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一般每周锻炼3-5次即可。最后是认知训练要抓住时机。老年人脑功能退化是有目共睹的,患病的老人亲属朋友普遍的感觉就是反应越来越慢了。在补充营养、适度运动的同时,积极帮助老人做智力训练对减少痴呆的发生、缓解症状、延缓病情发展极其重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注重老人的记忆锻炼,譬如辨认颜色、认图识字。帮助老人制定生活作息时间表,让老人主动关心日期、时间的变化,督促老人按规定的时间活动和休息。鼓励老人关心家中的事情,多与家属成员和邻居交谈。陪同外出也尽量让老人自己辨别方向,或告诉该如何走等等。在老人的病情逐渐恢复、体力有所提升后,可以适当让老人参加力所能及的轻微家务劳动,让老人重新收获家庭归属感、价值感,有利于保持平和、乐观、愉悦的良好心态。希望老年患者能够真正的回归家庭,提升生命质量。作者简介:
董剑虹,副主任医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重症医学科。长期从事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对于老年患者的救治、早期康复、生活指导有丰富的经验。
来源: 科普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