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的发布让人类感到了一丝惊恐,它可以画画、写小说、改代码,甚至能自动完成PPT和表格等现代打工人的基本操作。很多人坐不住了,惊呼,饭碗是不是保不住了?早在2017年,埃隆·马斯克就曾公开发表言论称,人工智能是我们最大的威胁,应该被限制。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导致大量的工作岗位被取代,这将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与之相反,也有许多人认为人工智能是未来发展的新机遇,它将帮助我们完成繁琐重复的工作,使我们能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部分。

图片来源:pixabay

一、当我们谈AI时,我们谈些什么

谷歌前 CEO埃里克·施密特就曾表示,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工作,而是将创造新的工作和机会。他认为人工智能将会是帮助人类创造新价值的重要工具。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争议?人工智能正在快速发展,它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将有怎样的影响?

当我们谈论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人类工作时,第一反应可能会响起美国大片异形契约里操纵人类命运的机器人,或是像电影终结者里的场景,机器人已经统治地球,想把人类赶尽杀绝。不过,这总归是电影手法对未来先进科技的负面影响的悲观性夸张描写。人类作为地球上的第一生产力,当用来提高生产力的工具拥有了失控的可能性,基于人的原始本性,会本能地产生恐惧感和悲观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新技术的出现不仅对就业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更深远地影响了人类的生产能力与社会的文明水平。人们总是在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发展历程上,带着恐惧感或者敬畏心前进。

二、技术史的轮回与必然

从 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开始,大量的人力劳动逐渐因机器的出现被替代,机器使人们的劳动方式逐渐从手工转向机械操作。比如纺织机的出现,就使得手工织布的传统劳作方式被替代。自动化技术以高效率、低成本的特性迅速促进了纺织行业的发展,传统纺织业劳动力市场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动荡,许多纺织工人因此失去了工作而陷入困境,人们对机器取代人类工作的担忧也自此开始。

到 20世纪50年代,机械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的出现和普及,革新了农业、制造业、交通、通信等许多与現代生活至关重要的行业。这些行业的机器开始大量代替人力进行繁琐和重复性的工作,又有一大批以传统手工方式进行生产的劳动力失业。在社会对生产力逐渐提高的要求下,这是大势所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技术和机器会减少社会对人类岗位的需求。

事实上,历史告诉我们,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效率提升反而开辟了许多从前不曾存在的行业,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以美国为例,1850年开始的工业化使得农业、制造、家庭建筑和采矿业劳动力人口显著萎缩,但这些人逐渐被技术革命推动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服务业吸收。

很快,被新技术创造或振兴的行业的劳动人口的占比已经高于工业革命开始前主要传统行业的劳动力人口比例。而到 2015年,技术比如电脑的普及所创造的工作机会的数量已经远远高于其毁掉的工作机会。技术革命之下,社会总就业人口并未减少,而是在不断上升。人工智能已经对我们的许多工作岗位产生了影响。

三、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制造业工人、银行柜员、数据录入员的劳动内容已经可以通过自动化的机器人或人工智能程序来完成,这是社会生产力寻求提高的重要彰显,而在那些需要进行复杂分析和预测的领域,人工智能协同人类完成工作也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金融领域的算法,可以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模拟,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市场趋势和交易风险,从而提高专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更快速地识别影像检查结果。机器人可以帮助医生完成复杂程度极高的手术。但是,无论在哪个场景下,解读机器的决策并执行最终的决定,仍然需要人类来完成并为之负责。

即便在催生了 ChatGPT等大型人工智能模型的it技术领域,人们对工作不保的担忧也在加剧,特别在GPT 4展现出优秀的逻辑编程能力后,人们担心很多程序员的岗位会被机器取代。被誉为深度学习之父,并为ChatGPT等大型语言模型背后的基础深度神经网络做出过重要奠基性贡献的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杰弗里辛顿,在谈到ChatGPT等先进人工智能对人类工作的威胁时,用ATM机的故事举例说明了自己的观点。

ATM机多年前刚刚出现时,人们担心这是银行柜员的末日,但事实上,现在银行柜员仍然存在,只不过他们执行的是比点钞更复杂的工作,为顾客提供更高级的服务。而对于技术工作,辛顿则这样认为。

但是,人工智能确实为每个具体的人都带来了具体的就业挑战,我们需要考虑未来时代的发展趋势,坚持自我学习和能力迭代,培养沟通、协作和领导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需求。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改造不会停止, ChatGPT绝不会是最后一个冲击劳动力市场的技术工具。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技术,从而促进社会实现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和谐共处,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文章由科普中国-星空计划(创作培育)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作者:管心宇 科普作者

审核:于旸 腾讯玄武实验室负责人

来源: 星空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