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六盘山,满眼青黛!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吴磨村的那片西兰花基地,更是绿意盎然——苍翠的叶片里那汪沉沉的绿似乎随时滴将下来。风拂过,一颗颗饱满圆滚的菜蕾从绿莹莹的叶片中探头探脑。

“品相不错吧?抢手得很呐!半个多月前,广州、重庆、西安的客商就打来电话‘远程抢菜’。这几百亩,早就名‘花’有主啰……”吴磨村党支部书记王升笑着对记者说。

的确,从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到南部山区,记者一路走访宁夏冷凉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户们挂在嘴边最多的一句话是——“不愁卖!”

宁夏西海固,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如今,随着生态建设绿家园、水利工程解“塬渴”,“苦甲”之地种出了新希望,一批农业地理标志产品站到了全国市场“C位”。

“广东人最青睐的菜心是‘宁夏菜心’,‘宁夏菜’也成了香港市民的首选菜,宁夏生产的上海青油菜被上海市民称作‘宁夏青’,在沪上西郊国际市场已经形成定价权,价格比其他产区的高两三成……”宁夏园艺技术推广站站长蒋学勤兴奋地告诉记者,“以省域冠名菜名,这是市场对我们宁夏冷凉蔬菜的认可!”

宁夏全境海拔在1000米以上,种粮,很多地方是“撒下一袋子,收获一帽子”。可是,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冷凉蔬菜”生长。这种在气候冷凉地区生产的蔬菜,色泽鲜亮、脆嫩多汁、口感甘甜,是全国同类菜品中的佼佼者。

菜好,是前提,但要让地处偏远的宁夏,成为全中国的“高山菜园”,其中还有大“学问”。

这个“学问”怎么做?宁夏的破题之笔是严控标准。

在北部引黄灌区的银川市贺兰县,记者看到,在“新农人”魏新民的7000亩种植基地,从一粒种、一棵苗,到水肥、管护、采收、分拣、包装,整个链条全程都有标准化的安全把控。“你看,我们所有蔬菜都有专属标准卡,比如,香菜严格卡到25厘米就收,菠菜叶子青绿、不能有斑点……标准提升了,附加值自然就上去了。”

从最初的提篮小卖,到贩菜批发,再到成为长三角大型商超、食品企业的稳定供应商,现在,魏新民带动农户种植蔬菜一万多亩,不少订单都是“锁价锁量”。

魏新民深有感触:“宁夏的冷凉蔬菜之所以能挤进高端市场,靠的是标准化、品牌化。严格执行标准,才有产品的高质量。高质量才能卖出好价格!”

用科技去“演算”,是宁夏做好“学问”的又一妙招。

在“中国辣椒之乡”固原市彭阳县,辣椒陆续上市。一大早,新集乡白河村种植户马秀慧一头扎进拱棚,田垄间,随手抄起一把黑乎乎的东西,指头一捻:“你瞧,牛粪、秸秆掺着蚯蚓排泄物,细细软软的,有了它,化肥使用量大大减少了。”

一旁,彭阳县蔬菜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陈德明向记者介绍:“这是我们近两年新推广的蚯蚓生物技术,田间堆上动物粪便和秸秆,再投放蚯蚓,小半年就熟化成很好的有机肥,蚯蚓分泌物还能消灭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一举两得。”在陈德明看来,彭阳辣椒种植成功的秘诀,就是全过程围着技术转:“穴盘育苗代替了平畦育苗,成活率高、抗病性强,土传病害也少了;优质杂交品种淘汰了普通自留种,产量翻了番;秸秆生物反应堆等生态循环低碳技术推广开来,种出的都是绿色有机蔬菜……要想让农产品优质、高产双赢,没有科技支撑可不行!”

“学问”想得高分,最终得由市场去评判。

如何占领市场份额?陈德明很是自豪:“我们现在依托龙头企业搞订单种植,不管螺丝椒还是牛角椒,客户要啥咱就种啥。‘私人定制’瞄准的都是大城市,效益翻了不止两倍。”

“从过去的‘我种啥你销啥’到现在‘市场需要啥、消费者认可啥就种啥’,思路一变,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更宽了。”蒋学勤感慨。

蒋学勤介绍,宁夏发挥蔬菜品质优良的优势,走出去考察市场、请进来对接销售——连续7年举办全国知名蔬菜销售商走进宁夏活动,与上海西郊国际、广州江南等全国大型批发市场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打通了大城市知名连锁商超的渠道,建成区外蔬菜外销窗口9个,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21家,香港渔农署授予“信誉农场”称号9家,获批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18家。

如今,宁夏70%以上蔬菜外销全国大市场并出口13个国家和地区。“走俏”全国的宁夏蔬菜,也红火了农民的日子。

“过去一家种三五亩,拉着架子车跑30多里还卖不上好价钱。现在冷链车从地头直送餐桌,咱们的菜一开价就占上风,我这1700多亩,一年少说也赚四百多万元!”在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种植大户姚刚感慨万分,大半辈子和土地打交道,如今竟种出了直供香港、上海等大城市的高端菜品,外出跑市场,“西海固”这仨字越来越让他扬眉吐气。

来源: 光明网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