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看电视还是书本,大家都应该发现了,古代似乎没有类似心血管和呼吸道疾病治疗的部门,也没有医疗研究部门和医院。而且古人很少有听说癌症,心脏病,脑血栓,高血压或糖尿病等的?是因为生活习惯的变化还是饮食结构调整呢?
其实,古人很少得这些病是因为很多古人都生活不到这些疾病的高发期。今天和大家聊聊这个问题。
01,古人有没有类似的疾病发生?
**那古代有没有类似的疾病发生?答案是肯定的。**很多疾病在古代都有自己的特定名词。比如消渴是糖尿病,肺痨是肺结核等。感兴趣的可以去搜索下。
顺便说下,有几种病,古人没得过。比如:艾滋病,比如非典,比如埃博拉(这些都是新出现的疾病),当然,还有些其他的疾病跟环境有关,比如日本的水俣病。
02,为啥古代人得这些病很少?
**那古代人得这些病的很少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古人活不到那个高发病的年龄。**外行人难以分辨,内行人一眼就看出,比如上面提到的癌症,心脏病,脑血栓,高血压和糖尿病等,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老年性疾病。老年性疾病,英文是age-related disease,其典型特点就是随着年龄发病率上升。
比如阿尔茨海默病,这种病的发病率是在60岁左右开始发病,然后随着时间增加,每隔5年增加一倍
阿尔茨海默病随时间发病率(60岁是转折点)
高血压
高血压随年龄发病率(45岁以后高发)
糖尿病
糖尿病随时间发病率
癌症
癌症随时间发病率
很明显可以看到这些病随着年龄发病逐渐增加。而古代人根本达不到这个高发病年龄(45-50岁以后),自然发病率低了,这一点是学界共识
而古代人人均预期寿命呢?
可见,1850年前,人均预期寿命不足50岁,而中国人人均寿命曾经长期在35岁左右(我国历代人的平均寿命:夏、商时期18岁,周、秦大约为20岁,汉代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时期约为35岁。新中国成立后,据调查1957年我国人民平均寿命已提高到57岁,到1981年为68岁,1985年为68.97岁)
中国人均寿命变化
所以,古代人得这些病少,是因为他们根本无法达到这些老年性疾病高发的年龄(50岁以后)。
而古代人主要疾病呢?
1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
2 外伤injury
3感冒(common cold)Ancient Diseases
比如天花,鼠疫,霍乱,疟疾等,基本上在现代医疗条件下,很难大规模爆发了,尤其是天花,更是被彻底消灭了。外伤在青霉素Penicillin出现后,其致死率基本上越来越低了。感谢伟大的弗莱明(1945年诺奖,我觉得这是诺奖史上最伟大的一个奖项)
03,与饮食和营养变化有关吗?
**那这些病和饮食及营养变化有关系吗?答案:有部分原因。这个理论叫做选择压力放松relaxed selection。**就是,在过去几十万年里,人类生活的极为艰难,因此我们的很多基因都是为了适应这些因素,比如,能够最大程度的摄取能量,我们称之为节俭基因。而进入20世纪,随着医疗科技发展,社会物质丰富,我们可以大量摄入能量,而这个变化太剧烈,基因无法来得及改变,于是,很多过去有益的基因,变为有害的基因。比如典型的肥胖基因。载脂蛋白就面临着选择压力放松。
这是一个典型的relaxed selection
Relaxed selection' explains evolutionary fate of 'useless' traits 过去由于能源缺乏,具有典型基因的个体得到选择,存活下来,比如,能够快速吸收脂肪等能量,高效储存能量的,都是有益的,得到了自然选择。然而,当能量极大丰富的时候,这些基因就成了负担,因为他们太高效了。APOE基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它中文叫载脂蛋白E,用于运输和代谢脂肪。
额外说一点。随着科技进步和医疗条件改变,未来人均预期寿命将继续增加,世界进入老龄化时代。而很多我们之前没遇到的疾病,或者小概率疾病,将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眼里,并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这也是现在社会开始越来越重视老年性疾病的原因。
04,关于人均预期寿命
一、什么叫做人均预期寿命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英文:Life expectancy)是指假若当前的分年龄死亡率保持不变,同一时期出生的人预期能继续生存的平均年数。它以当前分年龄死亡率为基础计算,但实际上,死亡率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平均预期寿命是一个假定的指标。
**二、人均预期寿命怎么计算出来的。**对同时出生的一批人进行追踪调查,分别记下他们在各年龄段的死亡人数直至最后一个人的寿命结束,然后根据这一批人活到各种不同年龄的人数来计算人口的平均寿命。用这批人的平均寿命来假设一代人的平均寿命即为平均预期寿命。由于事实上要跟踪同时出生的一批人的整个完整的生命过程有很大的困难,在实际计算时,往往可以利用同一年各年龄人口的死亡率水平,来代替同一代人在不同年龄的死亡率水平,然后计算出各年龄人口的平均生存人数,由此推算出这一年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因此,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与同时代的死亡率水平有关(来自百度百科)。
**古代人均寿命大致来自两个方面:史料记载和考古。**分别以例说明。
古人类学家对北京猿人遗址中发掘出的40个个体骨骼化石进行研究,以科学方法测定出其中22人(其余18人无法测出)寿命是:14岁以下的15人,30岁以下的3人,40至50岁的3人,50至60岁的1人。估算其平均值(10x15+23x3+45x3+55)/22=18.6(岁)。这个结果应该是高估了,因为远古婴儿死亡率无疑很高,婴儿尸体相对不容易保存,因此化石更少。无论如何,这样估算那个时代人的平均寿命是最可靠的了。
据清史稿,清历代皇帝一共生有103皇子(不包括皇帝),82个皇女,平均寿命皇子32岁、皇女26岁,大量死于5岁之前。其中康熙爷共有35个皇子、20个皇女,五岁前死亡的皇子12人、皇女10人;活到18岁以上的皇子只有20人、皇女8人。其余的皇子、皇女中,又大部分死于40岁左右的中年。
三、人均预期寿命有什么用?
人均预期寿命,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高低。更关键的是给众多决策提供参考。最直观的就是老龄化问题。为什么要开放二胎,为什么国家要拼着命的去解决老龄化问题,这都是依据人均预期寿命得出的。
四、人均预期寿命可靠不。相对可靠,至少目前缺乏更广泛更为可靠的其他参考。
应志勇写了不少论文,基本上,拟合结果较为符合,比如,中国人预期寿命是74.8,研究发现,大部分死亡年龄都在80岁前,可见参考价值很大。更严肃的讨论可以去移步 :论平均预期寿命与平均死亡年龄-王峰;-期刊-2011-06-23
05,其他问题
**1、能否抛开婴儿死亡率。**不能,因为,至少,这是个非常确定的起点,就是人出出生到死亡是很确定的。但是,你一旦不包含这个内容,那么,起点的问题就麻烦了,是用出生后1天,一星期,一个月,一年还是10年来作为起始点计算呢?还是用更不可靠的性成熟时间之类的?所以,相对来说,从出生算起最合理。(网友提到了联合国针对非洲高出生死亡率,采用的5岁起步,的确是个好方法,但是,面对极度贫乏的古代数据,我们没办法)
**2、古人是否存在40岁相当于现在80岁的问题。**也就是说古代这些疾病可能会提前。我只能说,我也不知道,要是这样来分析,那就没法愉快的玩耍了,但是从记载看来,很多古人死亡原因不是这些老年病,而是常见的感染、饥饿和外伤。此外,我要说的是,至少从我们认识来看,人类在确立这个物种后,我们的寿命极限没发生过改变,就是说,古人和现代人,一样可以活到120-150这个极限,但是种种原因,提前挂了。
ps:上述内容参考了大量的百科之类的,就不一一列出了。需要严谨论文的,请私信我。
来源: 李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