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

各位,如果有一天,你胖到减肥无望,而我告诉你:想瘦,只要吃屎就行,你吃不吃?

也许你会说,我胖死也不吃,我胖我自豪!但也可能有些可爱的胖人已经悄悄地预约好瘦子朋友了……

那么,吃屎到底能不能减肥?

分析

图片

版权图库图片,不授权转载

01

吃屎的确能减肥!

但“吃屎”并非真的去吃屎,

而是“粪菌移植”,

“吃”的也是“肠道菌群”

关于“吃屎减肥”这一切,今天我们先从肠道说起!

如果把人体比喻成一家工厂,肠道就是工厂的“加油站”和“下水道”,主要负责体内的脏活累活。各种食物在这里被分解、吸收,剩下的残渣也从这里被排出体外。

而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微生物就开始源源不断地涌进来这个工厂,在这里安营扎寨。随着我们长大,微生物种类也一天天变多。

一般肠道里会驻扎着好几百种微生物,科学家称它们为“肠道菌群”。

这些菌群可以归为两大类,一种是有害菌,一种是有益菌,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益生菌。

在2022年国际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法国的科学家团队证明了一个事实:肠道细菌与大脑之间发生了直接对话,神经元可以直接感知细菌,并相应地调整食欲和体温控制。

也有英国威尔康信托桑格研究所的科学家曾通过小鼠实验研究发现,得到胖子菌群的小鼠长成了胖鼠鼠,而得到瘦子菌群的小鼠依然是瘦鼠鼠。

这也是“吃屎能瘦”第一次被破圈。

而“吃屎”其实是指“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它是一项提取健康人的粪便,经过稀释和过滤,然后通过管道灌输或口服胶囊,移植到病人体内,达到治疗目的的科学技术。

目前,在临床上,“粪菌移植”主要用于治疗艰难梭菌感染。除此之外,科学家们已发现它对糖尿病、肥胖、便秘、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抑郁症、自闭症等慢性疾病均有疗效,目前确实也存在这样的疗法。

虽然“粪菌移植”被视为一种颇具前景的治疗手段,但在许多疾病领域里仍处于试验阶段。

图片

版权图库图片,不授权转载

02

“吃屎”就能躺着瘦?

其实也不能实现“躺瘦”!

科学家们其实还进行了另一个小鼠实验。他们把携带胖子菌群的鼠鼠和携带瘦子菌群的鼠鼠混在一起养。要知道,肠道菌群会随粪便排出体外,而鼠鼠又会互相吃对方的屎,这就相当于是在彼此共享菌群。

结果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给它们喂养高纤维、低脂肪的健康饮食,那么携带胖子菌群的鼠鼠就不会发胖;但如果给它们喂养低纤维、高脂肪的不健康饮食,那么携带胖子菌群的鼠鼠就会照常发胖。

也就是说,对于携带胖子菌群的鼠鼠来说,这种混养吃屎的方法真的能够预防肥胖,但前提是饮食健康。

所以,先不说能不能移植“瘦子的菌种”,希望“躺平”的各位,想要减肥还是需要多吃蔬菜,少吃脂肪和糖类,并积极锻炼。

03

那日常生活中的益生菌产品,

也是脏脏的么?

其实,

中国是最早用粪菌移植治病的国家。

普通人看到包装上的描述确实容易把益生菌菌株和粪便联想起来,但实际上加入到酸奶中的菌株是没有任何粪便成分的

实际上,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是最早开始进行粪菌移植治疗疾病的国家,从元代就已经开始用粪菌移植治疗食物中毒。

不过由于当时医学水平有限,确实需要服用粪便上的粪清来进行医治。而医学发展到今天,培养出来的菌株已经非常纯净,完全不需要担心是否含有粪便成分。

虽然说这个菌来源于肠道,但是从肠道中提取以后通过仪器进行分离、培养和扩增后,各种杂质、致病源或是粪便早就已经被去除掉了,因此网友们大可不必担心菌株的卫生情况。

图片

版权图库图片,不授权转载

如需挑选益生菌产品

请注意这5点!

2020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发布的《益生菌的科学共识(2020年版)》指出,益生菌的三个核心特征为“足够数量、活菌状态、有益健康功能”。日常生活中,如需选购益生菌产品时请注意这五点。

1. 看是否含乳酸菌:查看产品配料表,是否含乳酸菌。

2. 看是否是活菌型:《益生菌的科学共识(2020年版)》提醒,对于乳酸菌饮料,购买时应注意区分产品类型,如活菌(非杀菌)型或非活菌(杀菌)型。

3. 看益生菌数量:看包装上标注的活菌数,活菌数至少达到每克100万个才有效。

4. 看保存条件:活菌型乳酸菌饮品需要存放于冷藏室,保存温度为2~10℃。

5. 看保质期:《益生菌的科学共识(2020年版)》强调,活菌型的乳酸菌饮料,脱离冷链会导致乳酸菌活菌数下降且影响口感,购买后应尽快饮用或及时放入冰箱冷藏。

结论

“吃屎减肥”并非真的去吃屎,而是“粪菌移植”;

“粪菌移植”能够预防肥胖,但也不能“吃屎躺瘦”,前提还是要饮食健康!

作者|张秀峰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肛肠科 副主任医师

审核|沈 忠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文章由“科学辟谣”(ID:Science_Facts)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引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科学辟谣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