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恩超 李 川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审核:陈海波 北京医院 主任医师
很多人热爱运动,在运动时难免会发生运动损伤、疼痛等情况。那么,如何保护自己免受损伤和损伤后如何治疗就显得格外重要。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网络上的方法“天花乱坠”,建议热爱运动的朋友去专业医院或机构进行正确的处理。其中,肌内效贴扎技术是处理运动损伤的一种有效措施。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项技术。
肌内效贴扎技术是目前流行的一种贴扎治疗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由日本整脊治疗师Kenzo Kase博士发明。他采用厚度适宜、防水、具有一定弹性、透气性好且不含乳胶成分的贴布,试图通过贴敷于肌肉表面起到治疗作用,发明伊始是为了治疗关节和肌肉疼痛,使得患者在稳定和支撑肌肉与关节的同时不妨碍身体的正常活动,经过多年发展,该技术现已被广泛应用,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淋巴回流、消除软组织肿胀和疼痛、增加感觉输入、放松软组织等方面皆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近年来,肌内效贴扎技术在竞技体育界、运动医学界和康复医学界较为流行。其主要用于治疗运动损伤、功能障碍,以及促进运动功能、提高运动效率。在如今的奥运会赛场、世界锦标赛赛场(包括电子竞技)上,肌内效贴扎技术在预防、康复、辅助运动训练中均起重要作用。在骨科、外科、妇科、神经内科、老年医学科和儿科中,其也因自身特色和术前、术后自我康复的理念,成为各大医院康复治疗的常规内容。
其主要适应证如下。
1.骨科及运动损伤 肌内效贴扎技术可用于颈椎病、姿势不良、膝关节退行性关节炎、踝关节扭伤、足底筋膜炎、跟腱损伤和其他各类肌腱急、慢性损伤等。其可改善肿胀、疼痛、感觉输入,并提高运动能力。
图1 跟腱炎的肌内效贴扎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2.神经科 肌内效贴扎技术可用于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病损后的感觉、运动功能异常,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肩关节半脱位,以及肩手综合征等。其可改善感觉输入,消除肿胀,促进下肢伸直协同动作并促进躯干旋转,帮助患者维持腹压和躯干的稳定性,同时增进患者的呼吸功能和其他整体运动功能。
图2 肩关节肿胀、疼痛的肌内效贴扎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3.儿科 肌内效贴扎技术可用于儿童脑瘫,增强肩关节的稳定性,促进上臂上举,诱发对掌动作,提高抓握表现;改善腹部前突姿势,增加腹部肌肉的收缩;改善下肢痉挛,强化下肢伸直动作。对于发育迟缓的儿童,其可改善站立平衡控制,引导正确的站立姿势,以及改善感觉输入等。
图3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肌内效贴扎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目前,肌内效贴扎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相信随着该技术的规范化应用、研究、培训和推广,其会有更进一步的良性发展。
那么,肌内效贴扎技术的作用机制是什么?下面来简单介绍一下。
1.贴扎产生褶皱 该技术完成后会产生一定褶皱,这被认为是其重要的起效机制之一,通过产生的褶皱提起局部皮肤,可增加皮下间隙,促进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另外,肌内效贴扎技术的褶皱可能会改善筋膜间组织液的流动和软组织滑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运动损伤的恢复和运动功能的提高。
2.贴扎引导方向 肌内效贴扎技术存在“锚”和“尾”的概念。“锚”代表贴扎肌内效贴时最先贴于体表的位置,而“尾”代表贴扎肌内效贴时最后贴于体表的位置。传统机制假说认为将“锚”放在肌肉止点、“尾”放在肌肉起点的贴法会对肌肉产生放松作用,反之会对肌肉产生促进作用。但该假说引发了较多争议,并未被广泛接受。
3.贴扎应用拉力 软组织贴扎流派在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在拉力的选择性应用方面有不统一的地方。基于大量的临床经验来看,倾向于认为拉力的大小可影响肌内效贴的应力和相应贴扎部位的感觉输入,从而起到相应的疗效。
4.贴扎感觉输入 缓解疼痛是肌内效贴扎技术的主要作用之一。当肌内效贴附着于皮肤时,会对皮肤的机械性感受器产生刺激,这种信息与痛觉一同传入脊髓背角,抑制了痛觉的传入。肌内效贴扎技术所提供的持续性感觉输入能调整异常的肌张力,且对异常姿势有控制和改善作用。
姿势控制能力对大脑皮质运动相关区域有潜在的积极影响,肌内效贴扎技术通过改善感觉输入、增强姿势控制,引起相关区域皮质发生有益改变。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