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3 年的第一天,你又立了什么 flag?尽管列出来吧!倒不倒另说~
某种程度上来说,flag 就是用来倒的——我们爱的是追求 flag 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迎接新的一年,我们准备了 9 个能让人变优秀的习惯,坚持3个月,保证让你悄悄地惊艳其他人!
01
早睡早起
说到“早起”,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可能就是四五点起床的励志片。但没有科比“凌晨四点洛杉矶”的意志,妥妥坚持不住啊。
坚持个 2、3 天就动作变形了,挫败感满满。
实际上我们真的不是起不来,是真的缺觉。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显示,我国民众睡眠时长不足,每天平均睡眠时长为 7.06 小时,相比十年前时间缩短近 1.5 小时。超过 8 个小时的人比例仅为 7.97%。
孩子们的睡眠时长也没好到哪去,中国睡眠研究会针对来自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近 7 万名 6-17 岁的青少年的调查显示,大约 63% 的 6-17 岁中国青少年每天睡眠不足 8 小时。
所以,如果你的睡眠本来就不够,就不要半夜蹿起来了,只会白天更困。
放下手机、规划好工作时间,按时上床睡觉,根据自己的作息时间稍稍提前那么 1 小时、半个小时起床,就是倒逼早起的利器了。
既保证了睡眠,也不至于太困,又能感觉到自己的变化,这才是早起该有的样子。
02
起床列计划,睡前复盘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多数人展望人生时,都能总结个1、2、3,但实际生活中列出计划并执行的都是少数,追根究底是还没意识到时间规划的重要性。
在 33 岁那年,村上春树每天凌晨 4 点起床,然后立刻坐到书桌旁开始写作。
一写就是 5、6 个小时,直到写满 10 页,写完后开始跑步、做翻译。
他说:“早起的人生,真的是有在赚的哦!”
每天早上醒过来,就已经对今天的时间有了规划,就会有满满的掌控感。比如利用四象限法则,分清主次展开一天的工作。
其次早上做规划也在帮自己理清最近的思路,帮助做重要决策,因为一旦遇到焦头烂额的事情,往往会做出自己都后悔的决定。
睡前复盘也一样,都是为了发现不足,及时调整,可以让自己有更多掌控感。
03
定期整理房间,清理社交
空间和社交,都需要定期清理。
加拿大心理学教授乔丹·彼得森在他的一堂课上,结合心理学中“现象学”,讲过“整理房间”的重要性:
他认为,把房间打扫干净,是整理和改变你命运非常重要的一步。
颇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意思。
我们拯救不了世界,但可以着眼于身边需要改善的事情,通常这些都是小事,比如打扫房间。
重要的不是你的房间是否干净——虽然干净还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你知道了如何区分混乱和秩序,并且通过打扫房间这种行为创造了秩序。
乔丹·彼得森举了个例子:
如果一个家庭有 100 件可以去做的事让家里看起来不那么难看和可怕,那么处理混乱就变成了一项非常有必要的练习。
你可以着手变好的事情简直太多了!
之后的每一天,只要你们不断思考“有哪些事是我真的愿意做的,来让今天变得更好?”会发现自己能做的越来越多,正面效应也会开始在你身上显现。
04
每天阅读1小时
阅读在这个被短视频挤占的“信息选择饱和”时代,替你读书的、听书的、新媒体读书的、或者直接把书做成条漫的人一堆一堆,唯独坚持阅读原著的人越来越少了。
大家在逐渐丧失深度阅读能力。
那些“再解读”的书省去了太多语境,你亲自读原著时才会发现,自己竟然错过了那么多的精彩、独特。
因为我们可以在经典文本中收获一种忍受认知和情绪复杂性的能力。
在和文本的碰撞中感受“真实”,这和我们平日为了面对外在世界的混乱努力让大脑相信一些因果关联是截然不同的体验,也是阅读的魅力所在。
虽然读完一本大部头也很难,但分成一小块一小块就容易多了。
睡前 30 分钟,晨起 1 小时去阅读的分量,会远远超过刷刷手机、打打游戏带来的成就感。
经常看的书最好不要放在书架上,太容易忘了看。
可以放在枕边或者餐桌上,这样不自觉就能看到啦,就没有理由不拿起来读了。
也可以把读书这件事放在固定的事情前面,跑步前、吃饭前、睡觉前,养成惯性记忆。
董卿接受采访时说过:
“我们读过的每一页书,都会点滴汇聚成一条叫自我的河流,最后成就波澜壮阔、独一无二的人生。”
只要坚持下去保持阅读,不断向内求,迭代自己的认知方式,每一天的你都是新鲜的。
05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前段时间读到一句话,让我觉得有时候我们感觉自己不完美,只是因为要求太完美:
“人生就像炒菜,不能等到料都齐了才下锅。”
只因为缺了哪道原料就不下锅,岂不是要饿死?
比如创业,不可能店铺运营到 100% 完美再开张,而是先开张后调试,一步步纠错。
比如找工作,强迫症、完美主义者总是在等着薪资、岗位、公司都完美才想动,反而错过机会。
我们做了太多1+1=2,一直是定式思维,但人生不是拼积木模式,是炒菜模式,有太多油盐酱醋的变量。
说白了,人是活的事是死的,人只要行动就有缺点,事只要不做就没有缺点。
就看你是愿意在出错中摸索,还是愿意为了完美坐以待毙了。
接受暂时的不完美,不断正向做功,相信结果也会朝正面倾斜。
06
坚持运动1小时
练过瑜伽的人都知道,如果练了一段时间停掉,刚开始软化的筋骨就僵硬了。
想要再捡起来又要重新咔嚓疼一遍。
前功尽弃本人了。
其他运动也是这样,需要日常坚持,你的身体才能保持在经常运动的那种良好状态。
坚持运动也是保持体型,减肥也是运动的“副产品”。
而且不用节食,不用吃药,还对身体有好处。
与其朋克养生,不如做对几个小姿势:
坐着的时候不要跷二郎腿
办公时候挺起腰或者买个升降桌
玩手机的时候不要低头
不要久坐经常起来站站
……
这些不经意的小习惯都是身体释放的信号,提醒我们做出调整。
07
深度写作1小时
每天坚持写作 1 小时,不仅锻炼的是表达欲,还可能收获特别的“机遇”,就像有的博主会因为随手拍的视频得到 offer 一样,你也可能因为自己的某篇文章,交到知心的朋友、得到新的工作机遇。
写作也是建立个人 IP 的捷径。
面对陌生人,写作解决的是:
如何让大家认识你这个人?
你能为大家带来什么?
大家继续喜欢你的理由是什么?
对自己而言,写作解决的问题更深:
从文字来看,我其实是一个怎样的人?
接下来我的目标是什么?
我毕生追求什么价值观?
整理思路、复盘过往,没有比写作更方便的工具了。
08
保持专注
这是个碎片化信息时代,专注已经成了稀缺资源,上班想睡觉,睡觉想工作…… 整个都乱了套。
连巴菲特和比尔·盖茨都认为专注是他们自己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可见我们有多需要培养专注力。
研究表明在家庭暴力、贫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更难保持专注。
电子产品的诱惑和自身内在动机的缺失也是原因,但我们还是可以主动培养自己的专注力。
研究者让·菲利普·拉夏与露西·乔·帕拉迪诺的建议是:细化任务、营造容易专注的环境、每次只做一件事、找到自己的作息规律等等。
人一天的精力就像弓弦,不可能一直都绷着,总有一个精力最好的峰值。
对“晨型人”来说,一天的专注时间是早上,早起对他们毫无困难,重要的事情也都在早上处理。
对“夜型人”来说,一到晚上就精神抖擞,习惯更晚入睡,早上喜欢赖床。
传统价值观里总觉得“闻鸡起舞”是榜样,其实作息倾向不一样而已,找到自己的黄金时间段就行。
找到自己的“最佳专注时段”之后尽量让杂事避开,把黄金精力留给最重要的事。
9
培养热爱的事业
梵高能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发疯,哪怕生活已经困窘到难以维系。
梅西对足球倾注的热爱的激情,才让潘帕斯雄鹰在世界观众面前翱翔。
乔布斯说,如果你不热爱它,谁会想忍受这些艰难?热爱才能让你在艰难时候坚持下去。
所以往往极致的热爱带来极致的忍耐,是心甘情愿。
有的人看似生活的很稳定,但已是木偶;有的人看起来过得很难,却在坚持自己热爱的事情。
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只愿我们都能不负热爱,奔赴山海。
你的2023年目标是什么?
参考文献:
[1].Bauer, N. S., Gilbert, A. L., Carroll, A.E., & Downs, S. M. (2013). Associations of early exposure to intimatepartner violence and parental depression with subsequent mental health outcomes. JAMA pediatrics, 167(4), 341-347.
[2].Palladino, L. J. (2008). Find your focuszone. Simon and Schuster.
[3].Calvino, I. (1999). Why Read the Classics?Martin McLaughlin, LD: Jonathan Cape.
[4].Lachaux, J. P. (2015). Le cerveaufunambule: comprendre et apprivoiser son attention grâce aux neurosciences.Odile Jacob.
[5].《2019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指数白皮书》.中国睡眠研究会
[6].《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7].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p9599kwnhM
作者:王星星
来源: 科普中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