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23岁女子敷美白面膜肾脏中毒”的热搜映入人们眼帘,人们不禁会问:这么年轻就开始保养,抗初老真的有必要吗?

当然了,面对肌肤老化问题,做出针对性的精准「抗老」补救,往往会让人觉得护肤卓有成效;但若是肌肤依旧年轻,未雨绸缪地主动干预式「抗初老」,却会让人觉得是做了无用工,有的甚至为了让使用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结果却导致中毒事件的发生......

其实,衰老不是一瞬间完成的,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抗衰老,也是越早越好!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人为什么会衰?


01,人的衰老不是一瞬间完成的


人们经常会自我定义“老”,然后设定一个人为的标准,比如有人会说到了某个年龄后,人就老了,或者有人会用一些表现来定义,比如皱纹、色斑等。似乎给“老”有设定一个门槛,其实并非如此。

衰老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比如衰老领域科学家Johannes Grillari就提出了细胞衰老的三阶段,我们可以从其中窥见衰老的持续性。

第一阶段,衰老启动

这个阶段,细胞开始启动衰老。这是一种特殊的细胞情况,因为大部分细胞会随着周期进入到了细胞的凋亡,但是衰老细胞却变成了一种分裂停滞、活力下降的阶段,迟迟不肯进入程序性死亡阶段。因此衰老细胞也被人们称为“僵尸细胞”。

第二阶段,衰老传播

上述这些衰老细胞不仅自己处于相对停滞阶段,它们还会进一步释放相应的衰老信号和因子,这些信号随后被扩散到周围的细胞,进一步影响了周围的细胞代谢情况。

第三阶段,衰老质变

随着衰老的出现和扩散,越来越多的细胞进入到相应的衰老阶段,于是在宏观层面上就表现出了身体的衰老,比如典型的就是皱纹、色斑的出现等等。

从上面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衰老绝对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持续性的进程。事实上,对衰老机制深入的研究也表明了这一点,比如下图是来自衰老领域经典综述文章《the Hallmark of aging》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衰老过程中出现的九大表现,其实这些过程都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比如基因组不稳定性,不是一瞬间就不稳定了,而是一个持续的损伤发展展现出来的结果【1】。

就像一个碗,偶尔一次碰撞其实不会出现裂纹,而是长期的磕碰出现的,当我们观察到的时候,已经是很严重了。

所以,抗初老,是一个必要过程。可能不少人会好奇,为什么人体会衰老呢?这就不得不深入了解下衰老的机制了。


02,人为什么会衰老?


我们一般对衰老的理解主要是宏观层面的,比如肉眼看得着的皮肤衰老,头发花白,身体体质下降等等。其实这些过程,背后本质上是细胞的衰老,毕竟细胞是我们机体的基本结构,承担着我们的代谢,衰老自然是细胞层面的衰老最后扩散到机体的结果。

那么我们的细胞为什么会衰老呢?这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

1,代谢损伤积累

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新陈代谢,这是细胞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是只要有代谢,就会出现代谢损伤。比如以细胞中重要的细胞器线粒体为例,这是为细胞供给能量的基本结构,但是这个代谢过程中,会一直产生氧自由基,尽管大部分氧自由基会被吸收,但是总有一部分氧自由基会随机逸散,这个时候,这些高能的氧自由基会随机的碰撞,对所有接触到它的结构产生损伤,这就是代谢损伤的重要来源。

2,修复能力下降

当然,机体是有应对这些损伤的成分,比如典型的是细胞修复机制。但是这种修复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精确,结果就是总有一部分损伤存在,而这些损伤将一直持续积累。不仅如此,随着时间的推进,细胞的修复能力也在下降。

这样一增一减,结果就是细胞的衰老持续进行,这也是我们衰老的根源。

正因为如此,抗衰老,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且介入得越早越好。


03,抗老,越早越好


如何让抗衰老的效果更好,介入早是一个重要的策略。

在宏观层面上,我们可以做一些努力,比如合理的生活习惯就非常重要,能够早睡早起,符合昼夜节律就是个不错的选择。除此以外,健康的饮食也是能够让机体的衰老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延缓,而运动更是能够为机体的健康添砖加瓦。

不过在微观方面,抗衰老就要从针对肌肤角质层来努力了,而这方面,主要是针对肌肤角质层的代谢损伤。

其实一直以来,针对肌肤角质层代谢损伤的成分都是抗衰老的重要一环,我们也找到了不少优秀的抗衰老成分,比如维生素c、e等成分就是优秀的抗代谢损伤成分,此外还有像白藜芦醇等新发现成分。

而科学界对于抗衰老成分的开发也一直没有停止,比如植物成分就是目前抗衰老的热门领域。


事实上,抗初老本身是没有错的,就像我们提到的,细胞和个体的衰老从来都不是一瞬间就出现的,而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的抗初老,也可以早点开始,只有这样才能让机体在解决代谢损伤和修复下降的时候给予一臂之力,从而让机体能够更好的延缓衰老。

[1]C López-Otín, Blasco M A , Partridge L , et al. The Hallmarks of Aging[J]. Cell, 2013, 153(6):119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