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 “蟑螂奶” 不是普通乳汁,而是一种蟑螂分泌的蛋白。
★ “蟑螂奶”确实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量产很难。
近日,一则微博热搜真是把很多人都看yue了……蟑螂奶是什么?传言它的营养是牛奶的3倍,真的假的?
来自微博
蟑螂+食物的组合,不禁让人想起了电影《雪国列车》。顶级车厢的人每天锦衣玉食、醉生梦死;而末节车厢的底层人民每天都生活在狭小黑暗的环境中,住在粪堆上,吃着用蟑螂等虫子做成的蛋白块。
电影里,不知情的人们为了活下去,吃得还挺“香”的。但现实生活中,如果明确告诉你,这“奶”来自蟑螂,你还喝得下去吗?
就连笔者自己,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都吐了好几次……不过,所谓“不能我一个人瞎”,今天咬着牙也要来说道说道它,让大家知道蟑螂奶到底是个啥?
01
蟑螂奶是什么?
乍一听这个名字你一定会以为是蟑螂产的奶吧,其实并不是!蟑螂不是哺乳动物,是不会像牛、羊、骆驼等动物那样产奶的。
所谓的“蟑螂奶”其实是一种蛋白质晶体,主要来自于一种特殊的胎生蟑螂——太平洋折翅蠊。在大约5000种蟑螂中,太平洋折翅蠊是目前已知的唯一的一种胎生蟑螂,而我们家里常见的“打不死的小强”基本都是卵生的,不是胎生。
这种蛋白质晶体,是太平洋折翅蠊用来哺育“蟑螂幼崽”的,幼虫在蟑螂妈妈的体内消化吸收母体分泌的蛋白质液体,也就是蟑螂奶。而蟑螂奶在幼虫的肠道中会形成蛋白质结晶。[1]据尝过这种结晶的人回味,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味道,也并不恶心。
02
蟑螂奶很营养吗?
来历特殊的“奶”,常被与“营养”联系在一起,像什么山羊奶、骆驼奶、水牛奶等等,而关于蟑螂奶,就有传言说:它的营养价值是牛奶的3倍多。
其实关于蟑螂奶的研究中并不是想表达这个意思,而是说“单个晶体的能量是同等质量的乳制品的三倍以上。”这里的“3倍”指的是蟑螂奶的热量,而不是所有的营养价值。[2]
关于它的营养价值方面,在2018年国外有一篇重要报道中写出:已有研究表明,蟑螂奶的晶体蛋白中含有大量的脂肪、糖类、蛋白质以及特别丰富的氨基酸。[3]营养密度高、热量高,营养还是相当不错的。
不过,虽然蟑螂奶的营养不错,但恐怕不容易喝到(谁要喝啊),因为想获得100g的蟑螂奶,得用掉1000只蟑螂,想量产属实挺有难度的。
03
生产蟑螂奶会很环保吗?
正因为蟑螂奶的产量很低,要想直接用蟑螂来制作一杯纯的蟑螂奶那可真是太有挑战性了,好在科学家们可以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来取巧。
根据研究者的介绍,如果要想量产蟑螂奶,最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基因工程来实现。也就是将蟑螂的基因植入进入酵母菌,利用酵母菌大量产出这种结晶,这样也许就能够以商业规模实现蟑螂奶的量产了,关键是过程还不怎么恶心,但恐怕用这法子生产也便宜不了……
比起传统的奶牛养殖方式,这种蟑螂奶的生产过程对环保方面确实会有一些正面作用。但从大众接受程度考虑,恐怕很难用它来代替牛奶。
总结:
这么一看,蟑螂奶的营养还真是挺高的呢,但是……我还是……不能接受!至少从目前来看,相信不会有商家把“蟑螂”作为卖点宣传来自己的产品吧,即便是有,估计也没有几个人会购买吧。
另外,从蟑螂奶的生产难度上来看,也一定会价格不菲。指望它补充营养成本也太高了,还不如多花心思在日常的饮食搭配上呢。
作者 | 薛庆鑫 中国营养学会会员 注册营养技师 健康管理师 公共营养师
审核 | 宋 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研究员 编辑 | 江 帆责编 | 丁 崝
本文由“科学辟谣”(ID:Science_Facts)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自版权图库的图片,不授权转载。
参考文献:
[1].enningsEC, Korthauer MW, Hendershot JM, Bailey ST, Weirauch MT, Ribeiro JMC, BenoitJB. Molecularmechanisms underlying milk production and viviparity in the cockroach,Diploptera punctata. Insect Biochem Mol Biol. 2020May;120:103333. doi: 10.1016/j.ibmb.2020.103333. Epub 2020 Feb 29. PMID:32119906; PMCID: PMC7293887.
[2].https://journals.iucr.org/m/issues/2016/04/00/jt5013/
[3].NiazK, Zaplatic E, Spoor J. Highlight report: Diploptera functata(cockroach) milkas next superfood. EXCLI J. 2018 Jul 25;17:721-723. doi:10.17179/excli2018-1437. PMID: 30190662; PMCID: PMC6123606.
来源: 科学辟谣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