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手机时总不自觉凑近屏幕,久坐后起身会腰酸背痛,喝奶茶时习惯加双倍糖……”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行为,实则暗藏健康隐患。记者走访校园、社区发现,不少人对基础健康常识存在认知空白或执行偏差。
“最易被忽略的是‘用眼习惯’,尤其是学生和上班族。”很多人刷手机、用电脑时,眼睛与屏幕距离不足30厘米,且连续使用超过1小时不休息,长期下来易导致眼疲劳、视力下降。建议遵循“20-20-20”法则,即每使用电子屏幕20分钟,远眺20英尺(约6米)外物体20秒,同时避免在昏暗环境下看屏幕,减少眼睛负担。

久坐不动的危害也常被低估。“不少学生课后久坐刷题,上班族久坐办公,每天久坐时间超过8小时,会影响血液循环,增加腰椎、颈椎负担,还可能导致代谢变慢。”每久坐40分钟应起身活动5分钟,做简单的拉伸、扩胸运动,或起身倒杯水、走两步,通过碎片化运动改善身体状态。
饮食中的“隐形误区”同样值得关注。很多人认为“多喝水就好”,却忽略饮水时机和方式——饭前大量喝水会稀释胃液,影响消化;运动后猛灌冰水易刺激肠胃。每天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毫升,分多次小口喝,饭前1小时、运动后半小时适量补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此外,不少人偏爱高糖、高油零食,建议用坚果、水果替代,减少身体代谢负担。

“日常健康无需刻意‘养生’,而是把科学常识融入细节。”健康习惯的养成在于长期坚持,从调整用眼、坐姿、饮食等小事做起,才能逐步筑牢健康防线,避免小隐患演变成大问题。
来源: 河北省健康科学学会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健康河北